探秘泉州曾经的大户人家到底长什么样

行走在泉州城南,你不时会看到三五成群的背包客,看到举着相机、手机在拍摄的游客。他们漫步于如今静谧的古街巷,依着“古话”——“市井十洲人”、“金青龙,银聚宝”、“南门兜挤烧包,挤不过路角头”,想象着它们曾经的繁华模样。近日,泉州晚报“记者带你游古城”活动继续走进城南的青龙巷、聚宝街和万寿路一带。一访青龙巷古“金融街”赏“豪宅”

到青龙巷,不能不看各具韵味的古民居。这条米长的巷子,形成于宋代,相传是外国商人兑货和商贾聚居之地,被称为古泉州的金融街。也有这么一说,人们在聚宝街做生意,在宁静的青龙巷建住宅,这里曾是达官贵人集中居住之地。

沿着横街走到底后,转角处便是青龙宫。青龙巷是古城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据说因青龙宫得名。古巷悠悠,几个阿婆搬了椅子,坐在家门口聊着天,她们也是这条巷子岁月变迁的见证者。

进入青龙巷后“逆行”,53号是台湾总兵清朝武亚元(武科全省第二,编者注)林拔瑞故居,据说故居前的空地为当时的练兵场。

再往前走,32号是林濂平民居,这是一座蚵壳大厝,也是海丝贸易的见证。泉州闽南文化生态园项目指挥部工作人员小郑请社区人员帮忙打开了这座大厝的门,让我们得以走进其中,细细观赏集蚵壳、闽南红砖和出砖入石为一体的墙面。经过这里的游客,也可以从房子旁边的巷弄往里走,看看蚵壳墙体的风采。

(林濂平民居集蚵壳、闽南红砖和出砖入石为一体的墙面)

再往前走,路过青龙巷7号黄雪珍民居。这座四层砖混水泥结构洋楼建成于年,俗称鹰哥楼,民居形状像鹰,楼顶上以前有只石雕大鹰,是华侨建筑代表作之一。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从石头街方向进城,都会先看到这幢楼,它曾经是刺桐港入海口望泉州的最高标志性建筑。

紧挨着的青龙巷5号是建于年的李妙森荷兰式番仔楼,俗称龙楼,典型的闽南红墙结合西式窗棂,别有一番风味。门口两侧“象头人身”瓷砖拼起来的壁画十分抢眼,凸显了印度教的文化色彩,至今依旧色泽明亮。大门两侧暗藏一对砖雕楹联——“青风紫气,龙垵流芳”,很多人看了半天也认不出是什么字。这幢楼在设计上还利用房屋的柱子作排水系统,它的构思之巧妙和建筑之精美,赢得不少游客的点赞。

(李妙森荷兰式番仔楼,闽南红墙结合西式窗棂,别有韵味。)

(妙森番仔楼大门边用“象头人身”瓷砖拼成壁画)

二穿道才巷钻“一线天”听故事

随后,我们从青龙巷走进具有“城市一线天”之称的道才巷。道才在泉州方言中为“肚脐”,应是用于形容这条巷子细长如肠,细到有“城市一线天”之称。

巷中有苏家花园残址,它曾经是泉州最美、最大、最具特色的私家花园,而苏家曾经经营着泉州最大的典当行,据说还出过泉州第一个女大学生苏子固。小郑打开苏家花园的门后,我们惊讶于眼前看到的景象,院内一片败落荒废的样子,一棵称不上“高龄”的榕树,却生长得极其茂盛。上世纪中后期,苏家花园的小亭子、石拱桥、石笋等被移入开元寺内东塔旁,欣赏过这几个构件的人们,总是据此想象着苏家花园原来的样子。

道才巷的古井隐泉,据说也已经说不清楚它的年份了,又被称为灵气之水,水质极佳。不同于市民置于家中的发财树,隐泉边上的这株祈福树长得高大茂盛,据说因为得到灵泉水的养育,常年开花结果,非常罕见。

(道才巷与院子中的隐泉井)

站在祈福树一旁的空地上,背对着老宅的大门,抬头就能看到古厝的燕尾脊,同时出现在视线中的还有基督教聚宝堂的顶部和十字架。正因为这样,这里也成为不少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

三过车桥头如今依然“挤烧包”

穿行道才巷,来到聚宝街。宋元时期,古话“市井十洲人”中描述的聚宝街,曾是中外商人集市贸易的地方。如今行走在聚宝街,踩着斑驳的树影,边走边看一路的古旧建筑,门额上写着“”字样的何宅、门边瓷砖仍然色彩斑斓的苏宅……做生意的人们仍在忙碌着,只是这一闹一静,跨越了数百年,时间在这里流淌而过。

小郑带我们走进两座大宅之间的小巷,只见两堵墙上各嵌有两方石头,刻有上世纪初期标注的宅界告示,其中,苏家告示上的字还比较清楚。据说,城南曾经有过苏、黄、张、何四大家族。

接着往南走,来到热闹的车桥头。这里是“明来远驿遗址”,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年在此立了一方石碑。来远驿是泉州最早的涉外宾馆,顾名思义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据记载,明代永乐三年(年)在车桥村建有“来遗驿”,专门接待国外使者、客人之用。而那时的车桥头也是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如今的车桥头依然是这一带最热闹的地方,小摊小贩在此吆喝不断,仿佛能看到昔日“南门兜,挤烧包”的缩影。

走到这里,你不妨停下脚步,品品小吃歇歇脚。聚宝街与车桥头交界处的几家油炸小摊,以独特的香味吸引着过往路人,令人不禁想起妈妈的手艺。车桥头的“文啊小吃店”是泉州有名的老字号小吃,以水丸、鸡卷、鱼粳等著称。过了桥头再往前走几步有家“一啊面线”,他家的面线汤味道非常鲜美。

经过车桥头十字路口,从打铁巷步入后山社小巷,来到金万源,这是一座三落的古厝,是城南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前落中落是建于明末清初的红砖古厝,后落是中西合璧兼具阿拉伯风格的两层楼房,建于上世纪初。

古厝原主人陈乔木是清末商人,红砖古厝在家业兴旺时,获得泉州商会赠送的金匾“金万源”。后落那幢楼房,以它中国式的屋顶、西欧建筑的外观、阿拉伯式的窗棂,向人们诉说着泉州多元文化的交融。

(金万源是城南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之一)

四八舍后尾南音名曲石也醉

走到聚宝街最南端,再往右走,就能来到大部分泉州人都不知道的八舍后尾了。八舍后尾一带,曾是旧泉州的商贸繁华地段,文化底蕴浓厚,南拳、南音、西洋文化交相融合。

据说,“八舍后尾”的来历不一般:明朝有官员在城南建府邸,后花园就在此地,当地人称之为“后尾”;清末民国初时期,又有吴、杨、蔡、陈、丁、纪、苏、徐八姓“阿舍”(即官宦子弟)聚集在这里,经营洋行、钱庄等,他们私下以练南拳、听南音为乐,于是这一带得名“八舍后尾”。位于26号的中西合璧式洋楼,醒目地雕着“静观潮流”几个字。

我们仿佛能看到房子主人站在二楼,安静地观看潮水流动的样子。据说,房子以前的院子会更大些,直面晋江,甚至有站在院子前就可以戏水的说法。如今,这幢房子前面是防洪堤石阶,仅留有过道。

(八舍后尾26号,遥想当年“静观潮流”的景致)

八舍后尾35号是“升平奏”创始地。清末民国初南音兴盛,“升平奏”等泉州南音名社开传承研究之先声,名家辈出。

年,“升平奏”、“回风阁”、“回风阁俱乐部”三个民间南音社合并为“泉州市南音研究社”。而门前的石敢当,据说失而复得,因为脸朝着“升平奏”这幢楼,一副专心倾听的模样,有人便说它是因为醉心于南音才回来的。

(“醉心南音”的石敢当)

五石头“话古”涨海声中万国商

从八舍后尾可走到泉郡富美宫,游客如果留心就会看到富美宫门前的石敢当,其上有一尊土地公。富美古渡,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头之一,是连接内地与出海货物集散的重地。

明武宗正德年间,于泉州城南晋江下游的富美古渡头,建立富美宫,以萧太傅作为主神奉祀。从富美宫可绕到海关口,往前再走一小段路,便可看到一方“奉督抚两院示禁碑”,碑文所述的是清康熙后期泉州海关税役私自对出入关口的渔船、商船及其货物征收私礼陋规事。康熙五十五年(年)地方政府勒石示禁,这方碑是海丝文化重要文物,也为研究清代的商贸、税制等提供了重要史料。离开这处省级文保单位,沿竹树港来到万寿路,再沿着万寿路往北走,左手边有一小巷便是宫塔巷。巷名来源于宋元时期,鳌璇宫及旁边有一白塔群。在宫塔巷中段,有一个极不起眼的石碑立在路边,上面刻有“清代,泉台贸易频繁。

这里是经营台湾鹿港生意的商业行会馆所”等字样。这几句话写的是闽台交易的一段历史,而此处正是当年台湾鹿港商人在泉的商会会馆。清代道光年间,两岸开辟了泉州蚶江与台湾鹿港的对渡贸易,从事两岸贸易的商人被称为“鹿郊”,在清代道光年间,经营鹿郊的商行就有46家,他们共同组织了一个商会。

从宫塔巷折回,继续沿万寿路走一小段路,我们回到了出发的地点。

走累了你,别忘了万寿路上有家百年老字号林记正泉茂绿豆饼,玻璃柜台里陈列的是绿豆饼、蒜蓉枝、桔红糕等,还是“古早味”的包装,仍有儿时的味道。当然,很多游客会慕名前往天后宫旁的秉正堂石花膏,喝着冰爽的四果汤,回味着刚刚听来的城南旧事。

后记

在泉郡富美宫前,我们和正在守宫纳凉的九十多岁的淑珍阿婆聊天,离开城南时,我们仿佛又听见她的声音:“七十年来,我感觉虽然有不少人翻建了房子,但城南的很多习俗、很多建筑并没有变化。”泉州城南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漫步其中,探寻她的前尘往事和最好时光。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2毛!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陈丽萍实习生丁宏锰陈芳瑜文/图

编辑:林燕婉

点击“阅读原文”,抢先下载泉州通客户端2.0版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zhouwanbao.com/bbzz/19354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