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锟、曾美英重发“试论蔡龙云武术思想----勇破陋俗、引领创新”文,悼念武术泰斗蔡龙云恩师。
试论蔡龙云武术思想—勇破陋俗、引领创新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进行了研究,认为“勇破陋俗、引领创新”是先生的武术思想的核心。
关键词:蔡龙云;武术思想;勇破陋俗、引领创新
蔡先生幼年即从其父近代著名武术家蔡桂勤先生习武,不仅武艺高深,且受中华武术传统教育的影响,他厚德、笃实、博学、才广,宽容、大度。对武术传统的文化、技术的内涵的理解极为深刻,他尊重武术前人的创造,认真吸取传留下来的理、技、艺。但非全盘接收,对前人所论,经分析、研究后,精华部分加以吸取,而对糟粕和传统陋俗加以批判与摒弃,并果敢地提出新论,引领武术发展。本文仅从蔡先生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见解;对武术体育论的倡言;构建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竞技比赛的模式;扶持武术散打运动的开展;编写体院武术教材、探求武术教学法等方面所说所做,试论蔡龙云先生“勇破陋俗、引领创新”的武术思想。
1.继承传统勇破陋俗
蔡先生认为“中华武术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传统的东西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应该保留。但是,武术是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仅仅保留,就无法反映现时代的精神,因之更重要的还在于发展。”先生在武术继承传统问题上,决不含糊,提出学拳要按传统要求,讲究“一专、二博、三化”。时今84岁高龄的他,为传承“华拳”这一传统的拳种,身体力行,坚持每周二次给年青教师传授“华拳”套路。“蔡龙云武术大师工作室”还计划出版“华拳系列丛书”(中含1至12路“华拳”和“华拳对练”套路),为保证一招一式的准确,大师不假手于人,亲自执笔撰写,每天伏案“爬格字”,传统式写作数小时,以求早日完成大作。除外,常在上海市教委授予的“蔡龙云大师工作室”里,孜孜不倦翻阅着与中华武术文化有关的古今的图书典藉,也看些“杂书”,并认真地作笔记,保持着早年养成的学习、求知的习惯。
他博学,对武术传统中存留下,在武术人群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所谓武术“论”与“说”,及残留在武术领域中的陋俗勇于撰文批判。早在年上海举办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后,对猴拳、猴棍套路中出现“搔耳朵”、“棍夹二股”等动作,就指出:练猴拳是采取它的活泼、敏捷的精神,并不是要学那些猴子的丑态。对“双刀进枪”对练项目出现“刀片在对方背上乱拍”,认为它不符合武术技术方法的,是“旧一套不合实际的噱头”。提出应对“含有丑化的、迷信的、不合实际的、不合科学的武术作严厉的批评…才能进一步向新体育的方向前进。”次年,在《新民晚报》发表“谈武术运动”一文中又尖锐地提出:旧时,武术界所形成“正统、宗派的思想观念,造成了许多年的内家、外家、各门、各派的相互歧视,相互诽谤,相互残杀。同时为了相互夸张,便各自争先恐后地在武术运动的身上加上了一套玄学的理论…”而“在宗派观念支配下,总是各说各的好,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等陋俗加以评说。在那时的年代里,武术界还处于沉痼的旧态中,这些对旧俗尖锐、剧烈批判的言论敢于公开发表,表现了先生一身的正气和勇气。也是引导日后武术健康发展的先声。
年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武技艺术”文中指出:“由于武术…宗派分立,造成了技术上的零散混乱和迷信荒诞的说法。因此整理武术运动,要注意推陈出新、去粗存精,把一切有益于人民身体健康、艺术形象优美的项目收集起来,加以研究整理,依据各种项目的不同性质,明确它的使用目的、对象,在技术上使它成为有标准、有规则、科学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在年在《当代体育》“写在《精武》专栏前的几句话”中说:反对宣扬那些臆造的、幻想的、不科学的东西,如“履水功”“避火功”“刀枪不入”“隔墙打人”及所谓的“绝招”等。还说:不反对为了探讨项目的源流而作些“家谱”“宗谱”的叙述。然而,宣传介绍的重点应该是武术的传统技艺与理论,绝不能以世袭嫡传、辈份来论定技艺的优劣,绝不能以封建宗法来替代武术技艺的流传。宣传武术“绝不可以失真,不可以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更不能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提倡阐述观点和流派,反对打击别人、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宗派意识。认为,武术越老越好、越古越真,以标榜“正宗”,甚称是第几代传人、嫡传等搞厚古薄今是没有意义的,在批判武术中了残存的诸多陋俗后,他认为“继承是基础,而发展才是最终的目标。”“创新并不是说要丢掉传统,而是要有所发展。”,又说陈王庭可以‘忙来时种田,闲来时造拳’为什么我们现代人倒不可以呢?当然,也敢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乐与同行共研讨。如,称“如果福建泉州的少林寺称为南派少林,那么河北蓟县的盘山少林寺倒也可以称为北派少林。而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则可称为中州少林了,因为嵩山少林寺正好居于南北的中间。”而谈到武当武术的理论建设和研究时,先生认为:在指导思想上“武当功法、武当拳法与道教的界线也要弄清楚。”避免落入“有了道教才有武当拳”等不切实际的怪圈里。先生除了提些与武术相关的敏感话题给人许多遐想与探求的欲望。还对影响较大的“武术论”进行潜心研究,有了新见也撰文论证。如发表“论武术的‘内家’与外家”一文,果敢地对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先生为浙东武术家王征南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中“中国武术分‘内家’与‘外家’”之说提出质疑,文中引经据典,论证:古人和贤者所说的一切,恐怕有一些也不完全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在武术“内家”与“外家”之别的说法上,就难免不带偏面性和局限性了。在提出质疑后,先生也提出“中国武术,在长、短拳两类的拳术中,有工、行、醉、绵、劲、别六种体势。”的见解,摇撼了数百年来中国武术被分为内、外二家的理论。引领武术理论研究者对传统武术中某些理论加深研究与认定的兴趣。
2.引领创新促武发展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蔡先生从历史起源、技术方法、优劣评判、健身功效、社会意义等方面论证了它在当代的发展价值。使曾被认为是“落后的、粗糙的、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行动中予以整理、在实践中加以提高。创新发展要讲“体育科学的原则”反对“以体操的形式来要求武术”。特别赞赏武术运动员在赛场上表演的带有时代精神的创新“自选套路”。为使武术能更好地为民众健康服务,并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占有地位。蔡先生认为,只有创新,武术才有生命。早在年就提出“武术跨学科研究”、“武术研究要社会化”。建议“各种学术观点都允许发表”,尤其是新见解、新观点。
2.1“击”和“舞”双线发展的思想
先生早在年的《新体育》上发表了“我对武术的看法”中,提出“我国武术从创始到现在,始终是循着‘击’和‘舞’两个方面发展的。这两个方面传统地构成了整个武术运动”。又说:中国武术中“击”的一面,它在古代的作用是在于“防身杀贼”,这是没有疑问的。而“舞”的一面特别是“花”的,它在古代的作用,我认为则是在于它的动作优美、气势雄伟,能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是“击”反映在“舞”中的表演。从中可以比较明显感受到他所提出武术“击”(对抗运动)和“舞”(套路运动)二条线发展的思想萌芽。曾一时也引起了武术界的激烈讨论,先生坚持已见,事实上武术现代已发展为“散打”与“套路”二种运动形式。也形成了武术教科书中“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基本定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2.2开启系统、科学化训练之先河
武术在民间的发展,不能停留在普及的水平上,必须更上一层。蔡先生年出版发行《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一书,。无论在基本功训练、基本动作训练、基本套路的讲述均较前人所著的武术书论,更明确、更系统,更具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基本技法中所论述的“二十四要”,即“四击”、“八法”、“十二型”的深入浅出的论述,至今尚难见到如此精辟的有关武术演练的论说,即使现代的武术运动竞赛规则有了较大的变化,而“评分方法与标准”一章中“演练水平”仍占“3分”分值,这是运动员获取优胜的关键,因此教练员、运动员均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探求“二十四要”的精髓所在。显然,此书既是习武者“入门”的最好教科书、更是专门从事武术运动训练者的必读教程,有效地促进了武术运动水平的提高。年有了全国性的武术竞赛活动后,在全国各省市陆续成立武术运动队。《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一书己成为各地业余和省市武术运动队的首要训练参考书。至今,在各高等院校的武术教材、各武术运动队制定的训练纲要中,有关武术基本功、基本技术、基本理论的章节中,无不引用《武术运动基本训练》的内容。可见,蔡先生的武术运动系统、科学训练的创新思想,己在中国武术半世紀的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地位。此书早己一书难求,《人民体育出版社》准备明年再版,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2.3倡导武术竞赛的新思路
在年蔡先生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竞赛暨表演大会”,获“优秀奖”后,在武术竞赛运动的“破”与“立”中,是引领武术竞赛创新人之一。
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正式运动项目,并列为国家的运动竞赛制度的内容之一。此后,每年举行全国规模的武术竞赛,使各种武术套路内容都得到充实和提高,而原有各种套路的质量、难度、强度已显得落后了,从而也促使原有的竞赛规则、竞赛和裁判方法,需要迅速加以改进。为了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国家体委组织了武术新的竞赛规则的研究工作。制订了中国武术竞技的第一部《武术规则》,并在年加以实施。《规则》虽因时势的变化修订过数次,也由厚本变薄本,但主体内容、条款仍无大变化,即使在年制订了《国际武术竞赛规则(草案)》中,“演练水平”一节还是离不开原《规则》的本义,而《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则留有更多的痕迹。显然,第一本《武术规则》的精要,至今依然影响着武术竞技与交流比赛的发展。根据这一新的武术竞赛规则,还创编了长拳、刀、枪、剑、棍五项“武术竞赛规定套路”,年的武术运动会上成为竞赛的内客。“竞赛规定套路”对武术规范动作、提高技术、增强体能等诸方面均促进了武术竞技运动的迅速发展。先生是《武术规则》的主编,大部分章节由他执笔。而在“竞赛通则及评分方法”、“各项动作的组别及基本要求”二章中,先生首写了“长拳”、“南拳”两节,余各节内容均以此为范例,由参与编写“規则”者进行撰写。《武术规则》突破了武术囿于民族体育的“土围子”,吸收了其它运动项目所制订“竞赛规则”的合理、先进的部分,并寻找出与武术运动项目竞赛特点相关联的结合点,对《武术規则》进行大胆变革,创建了武术全新的竞赛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武术套路竞技运动的迅速发展。这与先生在主笔《武术规则》、“武术竞赛规定套路”的编写与后来多次参加‘规则’的修订中,勇破旧俗,力求革新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所起的作用也为武术人所认可。
3.扶持散打运动的开展
从武术“击”和“舞”双向发展论的提出,足以看到先生对武术对抗运动的独特认识。从童年习武及少年时与洋人的公开实战的经历中,自然而然地对民间兴起的武术“散打”运动给予治白癜风贵阳哪家医院好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kyfjt.com/bbfz/1935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