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读:
1、与家人失散60年惠安老伯来漳认亲了却终生心愿
2、居安思危思深行远
1:与家人失散60年惠安老伯来漳认亲了却终生心愿一别60年终揭身世之谜张添辉与失散亲人喜团聚
周岁时被抱养惠安,六十年后漳州“探亲”
“父亲!母亲!……”昨晚8点30分,芗城区人民新村5栋房,从泉州惠安赶过来的张添辉拉着两个儿子,齐刷刷地跪在父母的遗像前,两眼泛红。他的姐姐哥哥哭成了泪人,点燃一炷香说:“爸、妈,最小的弟弟找着了,回家了,兄弟姐妹大团圆了,你们二老就安息吧。”至此,在一群热心人的连环相助下,出生后就被抱养的张添辉,与家人失散60年,昨天终于相认,了却了6个家庭60年的心愿。
一别60年骨肉失散无音讯
3月26日上午,在人民新村的住所,魏氏姐弟齐聚一堂。他们说,有四点线索大致吻合:一是他们家小时候确实是住在东华广场一带,东菜市场和酱油厂旁的小巷子;二是年纪,他们弟弟属马,今年62岁;三是对比照片,张添辉样貌身材与父亲魏文彬眉角与嘴巴十分相像,身高也相似;四是工作,弟弟的养父是做木工的。记者同时还把魏氏一家人的照片,通过
“伯伯……”电话里传来张添辉二儿子张剑峰的声音。几位老人家顿时眼泪夺眶而出,说话哽咽。家中排行第三、72岁的魏宗辉介绍说,大姐今年83岁,四世同堂;和失散弟弟最亲的二姐77岁;四妹69岁,居住在厦门;五妹19岁时下乡当知青,今年也66岁;整个家族人口加起来41个人。
“失散弟弟身上没有明显特征,只有肚脐眼相对凸出一点。”魏宗辉说,母亲弥留之际,还惦记着最小的弟弟。
张添辉出生于冬天,由15岁的二姐魏碧霞照顾。魏碧霞说,弟弟经常肚子胀气,由她抱着从新华北路一路走到龙眼营看病。得知刚周岁的弟弟要送人抚养,她割舍不下,特意花六毛钱,抱弟弟去照相馆拍照。
57年前,魏碧霞曾去泉州找弟弟。可没找着。年,魏宗辉再次去泉州寻找仍无结果。多年来,魏氏一家人心里总有一个疙瘩,“弟弟到底在哪里?”
身世之谜答案一步步揭开
3月17日,张添辉在两个儿子的陪伴下,第二次到漳州寻找家人。“老家地址在芗城区新华东路,家人姓魏。以前养父在麻纺厂干活时,和亲生父亲相识。”
根据仅有的信息,张添辉一家四处打探,只找到了新华东路,却无从打听家人下落。张添辉寻根的执着打动了一位好心市民,他提供了原麻纺厂最后一任、现年80多岁的厂长的信息。张添辉据此找到新浦花园小区,然后一家一户地按门铃,可就是没有收获。无奈之下,他们通过电话联系《闽南日报》社会新闻部,希望报社提供帮助。
弄清缘由后,记者要来老厂长的电话。可对方表示过去太久了,记不清了,具体情况可能社区工作人员比较清楚。记者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对方也爱莫能助,说新华东路一带年以后多次拆迁整改。后来依据社区老住户的回忆,推断魏氏一家老家应该在东华广场。记者和他们又赶到东华广场,可张添辉除了确定位置大体吻合外,对魏家的情况则一无所知。
3月20日,本报以《张添辉:找到亲人了却心病》为题,报道了张添辉渴望找到失散家人的心愿。文章见报后,社会新闻部采编人员依据仅有的几条线索加入帮助寻亲的行列,并试图拓宽寻亲的思路:一是找到魏氏宗亲会,寻求宗族力量的帮助;二是找到当初城市改造东华片区的开发商,从拆迁住户花名册找到魏氏人员。过了一天,一位李姓知青打进社会新闻部“我们一起寻觅”栏目热线(-),提供一条线索:魏家这么多兄弟姐妹,如今年龄在六七十岁以上,他家肯定有人参加上山下乡。“只要从上山下乡的档案资料,找到所在片区姓魏的人,预计就能找到。”
转机终于出现,李姓知青从知青花名册找来当年所在街道参加上山下乡的三个姓魏的人。记者转而求助公安机关,在民警的帮助下取得三个人当时办理身份证留的联系方式。记者电话联系核实,排除两个经历不符的,只剩另一个,可电话就是没人接。求助巷口街道办,工作人员从社区居委会找到了一个新号码。“你是魏雪珠女士吧,你家是不是有一个失散多年的弟弟?”记者将情况一一述说,可电话那头愣了许久没有动静。记者只好将所报道的文字念给对方听。听完后,对方激动地说:“你怎么知道,过去好久的事情呢?情况是差不多了。”对方表示,要出去一趟找她的姐姐和哥哥,核实一些情况。
手捧着《闽南日报》当天出版的报纸,魏氏几个早已视力不济的老人,拿着放大镜逐字看。“你看,报纸上的头像,简直和父亲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连坐的姿势都非常像。应该就是他!”当晚,他们便把消息报告了远在厦门的魏氏四姐。五个老人家一晚难眠,念叨着“他应该就是我们最小的弟弟魏宗德。”
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亲情
3月26日傍晚,春雨濛濛,张添辉远道而来。他在街边小吃店吃了半碗拌面,按捺不住催促快点前往。5分钟后,在人民新村门口,张添辉一下车,魏宗辉就拥上前,“模样和父亲真像啊!”两个老人一个年过花甲,一个年过古稀,60年分离后突然相见,让他们一时有点拘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短暂的沉默后,魏宗辉说:“走,上楼吧,三个姐妹在家里等我们呢。”
7点13分,张添辉父子走入魏宗辉的家中,三个姐姐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魏宗辉向张添辉介绍了三位姐姐后说:“你四姐现在在厦门不能过来,她手上还有张小时候要把你送人时二姐抱你去照的照片,等会她让孩子传过来。”
魏氏兄弟姐妹把张添辉簇拥在沙发中间。兄弟姐妹互相端详,“我就说嘛,我当时看到报纸上的照片就觉得你跟咱爸特别像!”哥哥魏宗辉打开话匣子。“我倒是觉得我们一家人的鼻子都好像啊。”张添辉的小儿子笑着说,屋里的气氛也活络起来。
六十年的分离,兄弟姐妹都步入老年,或年过花甲,或年逾古稀,或已是耄耋之年。兄弟姐妹们开始彼此询问起几十年来各自的经历,各自的儿女,心情起起落落。当听到张添辉的养父在他少年时就去世,年少的他要一个人担起家庭的重担,哥哥姐姐都为他的遭遇感到心酸。聊着聊着,他们发现了一些似乎早已注定好的巧合,比如,张添辉被养父取的名字里也与哥哥魏宗辉一样有个“辉”字;张添辉的小儿子与哥哥魏宗辉的儿子不仅同岁,名字中又居然都带有一个“剑”字。魏氏大姐笑着说,这两堂兄弟即使相隔千里,却还是同一辈的人。
大多数时候,张添辉只是安静地聆听大家的谈话,不时以手托腮或者摩挲手指,用沙哑的嗓音回应哥哥姐姐们的关心。二姐魏碧霞不时打量着张添辉,似乎要把弟弟现在的模样与当年抱在怀里照相时的模样对上。当初弟弟要被送人时,正是魏碧霞急匆匆抱着他去照相馆照了张相片。弟弟送人后,她一路哭着回来。“后来每每讲起他的事,二姐姐都要哭。”五姐说。
在魏宗辉的提议下,大家一起到楼下给父母的遗像上香。张添辉见到了阔别多年的父母亲,只可惜那只是沉默的影像,而相片中的父母也早已不是昔日盛年时的模样。这时,张添辉变成了魏家最小的儿子——魏宗德。大家陆续敬完香,在厦门的四姐正好
失散一甲子,如今喜相聚,张添辉寻亲梦圆。
来源:闽南日报
2:居安思危思深行远台湾寺庙建筑青睐于惠安雕刻艺术,图为惠安雕艺企业示意设计和承建的台湾日月潭文武庙棂星门全景
惠安县命名了31家“大师文化企业”
彩色影雕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陈起拓摄)
惠安石雕要提升产品价值,个性和创意是王道。(陈起拓摄)
两民中国公益美术大师,六名中国石雕艺术大师,两名中国木雕艺术大师,17名省工艺美术大师,48名省工艺美术名人,多名中、高级工艺美术师……从年起,依托群星璀璨的大师群体,惠安着力打造“大师文化经济”,两年多来,命名了两批共31家“大师文化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是惠安雕艺的业界翘楚,更带动起这一民生产业在经济寒冬中保稳、求进。
尽管雕艺产业有着不俗表现,但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居安思危的惠安人认识到,过往的成绩不能成为骄傲的资本,新常态下如果没有新作为,现在的懈怠自满就可能换来将来被边缘忽略。为进一步打好“大师文化企业”品牌,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热情,持续推动雕艺产业转型升级,近日,惠安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一场“大师文化企业”座谈会。座谈中,“大师文化企业”的掌舵者们纷纷以强烈的危机感与责任感,畅谈雕艺产业的危与机,交流有为应对的虑与谋。思想的碰撞凝聚起发展的共识,大师们深耕文化、打响品牌的意识更加强烈,党委政府与企业合力共谋发展的路线图也更加清晰。
懈怠不得困难差距要正视
近几年,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萎靡不振、劳动力成本提高等问题,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惠安雕艺产业面临巨大考验,在“做大”与“做精”齐头并进的道路上遭遇了瓶颈。
人才出现断层危机是首先要正视的问题。据惠安县委宣传部部长蒋向群分析,惠安并不缺乏大师,但缺少成为大师的新生代力量。1多年惠安雕艺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民间蕴藏着薪火相传的火种,如今这一劳动环境相对艰苦、难以在短期见成效的工作显然不受大部分年轻人的青睐。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已然成为惠安雕艺产业发展的掣肘。
赢得市场占有率的关键还在于产品本身,遵循市场规律、引领文化潮流、符合时代特点的作品总能占据一席之地。而现状是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同质化竞争的模式中,正如福建和祥雕塑艺术工程有限公司的王向明所说的,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产品都大同小异,同质化的产品只能依靠打价格战,以惨烈的低价与微薄的利润竞争市场。但真正要创造高额利润,还是要创作创意作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赋予产品唯一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激发产业更强的活力。不摆脱同质化竞争的低级业态,整个产业就会陷入让人揪心的“死循环”。
差距还在于没有一个成熟而专业的市场。惠安虽然有多家雕艺企业,但是没有形成统一市场进行专业运营。在东方晓雕刻艺术有限公司的陈晓东看来,专业市场平台的建设可以带动整个产业层次的全面提升,所以要整合市场、打造市场,催化出巨大的品牌效应。生意了。”泉州市无匠堂创意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张文山同样认为,要打造一个专业的平台,整合大师文化企业,在此平台上最大化释放大师经济的生产力,产生品牌效应。此外,还可借助平台效应帮助市场里的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助力企业发展。
谋定后动优势特色要发扬
“大师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更是产业转型提升的推动力,大师能够完美阐释雕艺的内涵。”近年来,惠安提出了打造“大师文化经济”的时代强音,而到底应当如何将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如何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发挥大师群体的号召力,引发了在场大师们的思考。
“想要发展好大师文化企业,就要让外面的大师走进来,也要让本土大师走出去。”福建豪翔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刘国文表示,惠安发展“大师文化企业”不能只是孤芳自赏,而应当把影响力扩散出去,举办“中国雕艺节·雕刻大奖赛”正是一个好办法。通过雕艺节可以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师聚集惠安同台竞技,同时把惠安大师的风采及深厚的石雕文化传递出去,打响惠安大师品牌。另一方面,本土大师也应积极走出国门拓宽眼界,大师企业可抱团合作,共同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持有同样观点的是新东方雕塑艺术创作中心的孔武战,他认为应当在惠安本土多多举办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比赛,除了能把外面的大师请进来,也会吸引天南地北慕名而来的客商。
惠安雕艺名扬天下,世人无不对其精湛的雕刻技艺赞赏有加。更难得的是,不少“任性”的大师还在“艺”与“意”上下功夫,不走寻常路,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艺术的领悟和生活的感悟,使作品散发出旗帜鲜明的个性色彩。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国明说的,千人千面,作品也应该具有个性化的差异,找准自身的定位不盲从,定能在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王向明大师也坚信,产品重要的是创意,拥有好的创意,也能让差的材料“化腐朽为神奇”,个性和创意才是王道。
此外,现场还涌现许多精彩观点。张文山建议产业之间跨界结合,可以把雕艺产业与茶道、香道、花道等结合在一起,主打高端路线。不少大师还建议,政府要做好搜集发布信息、组织参加国内外相关比赛等工作,为从业人员参评职称、荣誉称号创造更好的条件。
携手发力“大师”品牌更响亮
风已动,帆正起,惠安县相继释放多重政策红利,为大师文化企业保驾护航。完善的扶持政策也让企业热情高涨,自觉向大师经济方向发展。政企合力,旨在让“大师”品牌愈发闪亮。
近年来,惠安县出台了多项鼓励措施,一份名为《关于促进石雕石材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的文件,从建设用地、财税金融、品牌创建、企业上市、开拓市场、拓展产业链、人才培养、版权保护等8方面对企业进行奖励和扶持,力度之大、内容之全史无前例,也为致力突围前行的惠安雕艺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各项奖励补贴亦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年单是兑现大师带徒授艺补贴、设立大师工作室补助等各种补贴、奖励就有多万元。此外,县里也积极向市、省争取政策,全方位助力大师企业阔步向前发展。继首批17家大师文化企业命名后,去年又命名了第二批14家大师文化企业、8个中国雕艺传承基地示范点,大师经济一时风生水起。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惠安还将筹划组织专业团队,针对品牌、营销(电商)两大方面对“大师文化企业”进行培训。惠安雕艺产业的营销意识如何进一步增强,触“网”后传统技艺与新兴互联网碰撞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值得大家拭目以待。在“大师群体”的引领下,惠安雕艺产业正在“做大、做精”的路上奋进。眺望未来,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达成打造“世界石雕之都”的产业发展目标已为期不远!
记者手记
抓住“关键少数”
抓住“关键少数”,也就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在惠安打造“大师文化企业”的进程中,这一明确的长期思路正在逐渐取得成效。
良好互动的背后,是惠安县委、县政府的深思熟虑。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推动“大师文化企业”的打造,意在以鲶鱼效应激活整个雕艺产业:做强了文化,企业就打响了品牌,增强了竞争力,提升了影响力,也就有了更多的产品附加值,赢得更好的效益,可以反过来改善生产条件,最终破解传统产业后续无人的难题。这层层传导的“文化为核”理念,针对的首先是大师文化企业的“关键少数”。
随着“关键少数”被有力引导、谋定后动,相信更多的“多数”也将接棒争先,共同释放惠安雕艺产业发展的无限活力。
来源:泉州晚报
白癜风好了应该要注意什么白癜风好治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