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水支撑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发展之要。泉州,这个以水为名的城市,却面临“缺水”的严峻考验:全市实际可利用水资源不足4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2和全省的1/3,从农业到工业、生态,水资源瓶颈约束步步趋紧,保安全、惠民生、促发展,对水利支撑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破解“缺水”问题,年以来泉州市紧紧抓住中央大兴水利建设战略机遇,全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水利总投资56亿元的3.2倍,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为泉州经济社会“稳中有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支撑”。

□泉州晚报记者许雅玲林铭珊

通讯员郑丽萍文/图

强发展支撑重大水利工程持续发力

水利建设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市委、市政府摸水情、号水脉,集中力量精心筹划了一批有利于支撑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的重大水利工程,在泉山泉水间先后开工,翻开了兴水治水的新篇章。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水利工作,围绕项目建设、资金保障、队伍保障等出台政策、落实措施,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坚持深入工程一线检查组织协调。七库连通、山美水库生态保护试点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相继动工建设。

水源工程

德化彭村水库领衔全市水源工程建设,洛江八峰水库、泉港双溪水库主体工程动建提速,将于年底基本完成,届时3座水库可增加库容达万立方米。桃源水库扩蓄工程完工投入使用,水库总库容由万立方米扩大至万立方米,可有效保障市区15天的应急供水。晋江、石狮、惠安、永春、台商投资区等地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加快规划建设,城市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

晋江西溪流域控制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白濑水库正式列入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今年9月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审查,现正抓紧开展可研招标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年底开工,年下闸蓄水。工程建成后,不仅将从根本上解决泉州市中远期缺水问题,大幅度提高下游防洪减灾能力,而且能为金门供水工程提供根本性水源保障,综合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引调水工程

年12月31日,山美水库至惠女水库连通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美女牵手”标志着七库连通工程全面实施。七库连通工程是泉州水利建设的“重头戏”,七库分指山美、惠女、彭村、龙门滩、菱溪、陈田和泗洲等7个水库,总库容达9.85亿立方米,占泉州全市大中型水库总库容的78%。工程建成后,年均可增加调蓄水量1.55亿立方米,可实现闽江、晋江、洛阳江、菱溪、坝头溪5个流域的互连互通,将有效解决洛江、惠安、泉港和台商投资区等县(区)水资源严重紧缺问题,对于保障泉州东南部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和泉港全国石化基地、福建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石化等大型企业用水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项目建设包括新建水源工程、引调水工程和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三大类,估算总投资约62.58亿元,现已累计完成投资19.2亿元,所有项目将在年底前完成。

被形象地称为晋江“北水南调”工程的晋江引水第二通道,引水线路总长17公里,供水规模21立方米每秒,总投资6.4亿元,经过4年多的建设,今年底可完成全线主体工程施工。工程建成后,将与现有的南高干渠形成一个互补,不仅能保证晋江老百姓今后30年的用水需求,还将为金门供水工程提供水源保障。

防洪防潮工程

晋江防洪工程、晋江下游生态整治工程(一期)和闽江防洪工程德化段等项目顺利推进,总投资41亿元,计划建设防洪堤.6公里,进一步提升全市重点河段、重点乡镇的防洪减灾能力。其中,晋江防洪工程总投资15.1亿元,计划建设防洪堤线总长公里、水闸22座、堤顶道路长度公里。工程按试验段和一、二期工程分期推进,其中试验段已完工,一期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二期工程争取年底开工,累计完成投资9.4亿元。晋江下游生态整治工程(一期)总投资16.5亿元,计划整治滨型水域16.5公里。目前,田安公园、北峰片区责任段部分工程基本完工,丰泽区责任段正抓紧施工,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年,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为一体的桃溪流域综合治理在全省树起标杆,当年7月,省政府在永春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在其带动下,我市中小河流整治加快推进,累计治理河道60多公里,治理水土流失万亩,晋江、洛江、南安、惠安、德化等地纷纷涌现出一批集防洪、排涝、生态、景观、人文为一体的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全市流域治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年12月,山美水库流域生态保护项目作为全省唯一试点赢得全国竞争立项,成为全国首批15个重点支持湖泊之一。项目总投资13.5亿元,涵盖生态修复、主要污染物减排等五项主要内容。年,山美生态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累计完成投资8.15亿元,项目实施将使泉州人民的生命库山美水库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流域内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造百姓福祉民生水利建设快马加鞭

解民忧,纾民困,多年来泉州把水利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水资源,像抓民生一样抓好水利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农村饮水安全、水库和海堤除险加固、农田水利重点县等民生水利项目全面推进,直接解决了众多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水利问题。

保供水

把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切入点,因地制宜、科学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建成农饮工程处,为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此外,针对去年老少边地区饮水普查新增的82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全面加快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全国“十三五”规划,并同步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保安全

除险加固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座、小山塘95座,强化加固海堤62.42公里,水库和海堤带病、带险运行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载体,加强了水库灌溉渠道的防渗加固以及管理维护,不断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农田灌溉用水有了水源保障。

保生产

以洛江、泉港、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8个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县建设为重点,全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县域范围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达到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增改革活力水利体制机制探索创新

健全投入机制

水利大发展需要大投入。近年来,我市主动对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年以来,先后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约50亿元。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足额计提土地出让10%收益、依法征收堤防维护费和水资源费,切实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同时,充分发挥各地水利投融资平台作用,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和金融贷款,全面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格局。

创新管理机制

在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小型水库和山围塘安全管理办法》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后管护规定》,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将得到进一步明确,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得到了有效落实,基层水利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探索流域管护机制

出台实施《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要流域保护与管理切实保障水安全的若干意见》和《泉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完成河道岸线和河岸生态保护蓝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蓝线、地下水警戒保护蓝线“三条蓝线”全面实施,各级“河长”管河护河,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采砂、乱截流等“四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目标不再遥远。

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机制

自主研发、推广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在全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各施工环节监管的同时,市、县两级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推行质量监督工作小组负责制,对全市在建水利工程进行随机抽查、定期通报、限时整改,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实现质量与安全监督全覆盖,有力确保了水利工程质量安全









































呼和浩特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kyfjt.com/bbzz/19350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