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浮华成瘾,本味就升格为可望而不可及,沦落到可怀念而不可实施,可实施而难以真实之尴尬。
本味难回
上山。逛庙会。体验民俗文化。记下这几句时,我们疲累的脚已游荡到小吃一条街,正对着着古装的“小二”嘻笑,面前一盘搅团,浓郁的酸辣汁子的味道把我深深吸引。是略微冰凉但很干净的酸辣,没有丝毫杂味干扰,只是一块搅团入口,似咬了一口香蕉,全无劲道可言,很煞味感。再看长袍短卦的“小二”,似乎并未传承古饮食遗风,他正和了半盆面糊,短筷轻搅,倒入一个锣饼,灶头开关一拧,哼着小曲上锅蒸之。原来他的搅团不是搅的,而是蒸的,用我娘的话说,那样的工艺,蒸出的叫“死面条子”。不由得特想念我娘的那根擀面杖,它旋风一样把我引向了乡下。
那个时候,每一回家就喜好娘做的那一碗热搅团,红红的麦草火烧着,长长的擀面杖不停的旋转着,娘搅得满头大汗。她常说好搅团全在那一搅,功到自然成,半路停了就全无劲道可言。我娘不识字,可她的土哲学,总是渗透在一菜一粥之中,存在的那么合理。等娘的搅团出锅,浇了韭菜、蒜泥、油泼辣子调成的汁,再就着几根咸萝卜丝,滋味既暖且足,哗一下就在舌尖开出温暖的花来。吃完搅团,黏糊糊的锅底,娘并不洗刷,而是拍拍灶头的火,不一会儿,一片一片黄脆脆的锅巴又美化了我们的味蕾。为此,每次吃娘做的饭,大哥便说要给娘写颂诗,却终未见他吟出一句。这世上,娘做的饭本是人间真味,是至美至醇至暖的诗。
扒拉完了搅团,又到了蒸鸡肉的摊。黄灿灿的蒸鸡腿,轻咬一口,全是味精,不大喜欢。这种东西太霸道。原来我一直喜欢的都是白菜肥嫩清淡的滋味,是苦瓜苦中甘香的滋味,是尖青椒的辣和冬瓜的清鲜。万物生于世间,本来菜有菜味,面饭也各有滋味,鸡鸭鱼肉都有自己的香味,平常的工作也有工作之味,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本味逐渐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些本真被像味精一样的东西调整、搅乱和遮盖,看似浓厚热闹,实则寡淡无味。
如“才下来的新鲜茄子皮被刮了,取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红楼梦里一样的茄鲞,让茄子都不再是茄子,而“外头老爷”孝敬老太太的菜,居然连随身服侍有年的鸳鸯都认不出来。
不过,本味在广大民间仍旧是基调和土壤。陇东人家爱喝粥,小米粥是经典早饭,无非是小米加水熬出的再普通不过的稀粥;南京人吃桐蒿,单炒一段干干净净、青青脆脆的芦蒿杆儿尖,炒香肝也是“素炒”,除了一点油、盐,几乎不加别的作料,要的就是芦蒿杆儿尖和香干相混的那份自然清香;老北京的奶酪品种多样,杏仁奶酪,红果奶酪,佐以各种瓜子果料的果子奶酪或八宝奶酪。然而真正的行家不喝这些,讲究喝纯白的奶酪,“那才是最为本色的味道”;川菜有一味神品叫开水白菜,名字听着就平淡无奇,用料更是无奇至极。平淡无奇的白开水,冲烫平淡无奇的白菜心,入平淡无奇的笼屉里蒸,拿出来撒上平淡无奇的胡椒粉,还有更平淡无奇的食盐。可是奇怪的是,这样一路平淡无奇下来,却味道异常清鲜。一桌煎炒烹炸,浓香异味之中,它是最不起眼的,就象一屋子红香绿玉里一个穿白衣的女子,默然不动,声色温柔。可是尝尽带攻击性的,霸道的香浓鲜辣之味后,这道白菜甫一入口,便用最温柔的姿态攻城掠地,收尽人心。
而且饮食界的臻化境者过尽千山,也最终发现本味即真。陆羽的《茶经》讲究纯饮茶,而不杂以各种果料诸如瓜子、榛子、松仁类,认为倘若如此,坏其本味,几同“沟渠间弃水”;袁枚《随园食单之粥》说:“近有为鸭粥者,入以荤腥,为八宝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个道理不光中国人懂,外国人也懂。在法国那个堂堂美食大国里,有一种叫普罗旺斯的鱼汤。它最初是一些渔民简陋的饭食,本是一些卖剩下的杂碎鱼虾放在一起煮烧而成,然而就是因为不作任何烹饪上的加工,使得这些海鲜原有的滋味得以保存,被世人盛誉为第一美食;日本有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叫素民烧,是把活的香鱼用削尖的竹签自尾向头贯穿再插至石头灶,一分钟左右香鱼烤成金黄色,这香鱼除了抹擦了少许盐粒外,不加任何调味品,其香却惊人。来一个上纲上线,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言无言,就滋味而言也不能过于的妖艳招摇,大香必是本味。如果说无为而治达到治国理家最高境界,那么无为而烹也让食物具备了最高层次的滋味。
但是如今,在厚味奇味怪味的洪流冲击之下,本味逐渐退隐到味蕾够不到的地方,和最不起眼的餐桌上。也是,食物一旦被当成形式来做秀,或被当作文化来创新,就会悖离食物的主旨。当最初的本味被厚实的喧闹遮盖,最初的形体代之以仿生的雕镂,食物就离它自己越来越远——可悲的是,世界上任何一种东西的被研究和推崇、改革与创新,都以误解为基础,误读为前提,误入歧途为最终的命运和目的地。
于是本味的迷失引发了一场灵魂深处的相思,对本味的怀念开始充斥和外化为各种表现形式,包括老妈妈贴饼子,农家乐饭庄,土鸡下的蛋放两根韭菜一炒,就可以卖出惊人的价位。你一定想象不到在一个出产华丽丝绸和精肴美馔的国度里,人们怀念的居然是布衣布鞋和红辣椒小咸菜。同理,在走路、吃饭、睡觉都在盛行阅读、微博的时候,人们的眼睛、情感味蕾也被刺激得疲惫,转而渴望一场白纸黑字一样的阅读,一场白菜开水一样平常的爱情,一碗白米饭一样平淡隽永的婚姻。
说到底,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本味既是食物的最高境界,也是生活的最高境界。穿着最适合自己的鞋子,走在最适合自己的路上,悦享烟火人间。不必有东喊西跑的跟团旅游,觥筹交错的酒宴,勾心斗角的官场和一掷千金的赌局,也不必有死去活来的爱,痛彻心肺的恨,争奇斗艳的美人衣。蜗居一室,明窗净几,读两页书,写几行字,吃一点家常的饭菜,累了散一会步,看看猫狗打架,小孩子流着口水满地跑,天上流云乱飞。
但是本味食物已不可见的同时,本味生活的迷失也正在大面积地发生和流行。当我们效仿古人用粗陶碗吃饭的时候,赶着毛驴推磨的时候,低腰躬背用木条编筐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并不会满足于青蔬糙米、四壁落白的房屋,而是将精力放在怎样才能享受精肴美馔,怎样才能住得富丽堂皇,怎样才能穿戴得耀人眼目,怎样才能动用一切可能动用的力量,盖一切可能盖起来的高楼。在高楼巍峨耸立,车流如蚁爬行,占尽空间,并且一路延伸扩展之时,人心里所有的地盘也被占尽。抱怨、指责、欺侮、虚无、浮躁,这个时候,食本味,衣本色,住本体,活本位,就成为十分遥远的过去。于是怀念也来了,凭吊也来了,对简单本然的东西的赞美也来了,好象人人急于过一种简约而丰富的生活似的——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当浮华成瘾,本味就升格为可望而不可及,沦落到可怀念而不可实施,可实施而难以真实之尴尬。如斯说,任你信也不信。
作者简介
泗禾草,原名韩秋萍,庆城县作协副主席。先后在陇东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北海日报、泉州晚报、《北极光》、《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余篇。出版散文集《谁是那个念旧的人》、《在冬天里回忆春天》。个人的人生信念是:以草木之心活着,安静的、没有竞争的、也无所谓成败的读书,写字,用一生来慢慢打磨和塑造一个曾经在尘世活过的灵魂。
本平台所发布的图片和文字均属本人原创,转载和别有他用时(转发链接除外),请一定记得联系我。欢迎编辑老师约稿。
特别感谢您长期以来对禾草的支持
扫描
更多精彩
泗禾草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北京哪个专家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