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年代有些事情很“疯狂”,程度或许超乎你我的想象。
我知道科举时代对考生年龄一般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只要你有资格且愿意,你几乎是可以一直考。我的伯高祖介承公童光斗,族谱记其“年六十犹入乡闱”,梅岑公童锡梁在其回忆录《观化一巡》中记述云:“此公虽桃李满门,然己身则终身不得一第,年过七十,尚为一秀才,然每遇乡试,必黾勉以赴之。”古稀之年还在不放弃追求,逢考必与,真的十分励志。
最近乱翻书,发现还有更励志的,在科举考场上,古稀都不算什么,耄耋之年的都成批,甚至不乏期颐人瑞。道光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上谕称:“本科会试年老举人三场完竣未经中式……该举人等年逾耄耋,志切观光,宜沛恩施,以酬其皓首穷经之志,所有年届百岁之吴人瑞……九十岁以上之张毓秀……”年!届!百!岁!说实话,这个,超乎你的想象了没有?比如下面要说到的这位黄益龄,年过九十五岁,作为福建人,他要到北京去参加会试,千里迢迢,老先生是怎么去的?如此车马劳顿,身边有医护人员陪伴吗?真的超乎想象啊。
道光三十年四月二十一日,又有上谕下达:“本科会试年老举人三场完竣……所有九十五岁以上之刘炜、胡奇勋、李希古、苏怀白、刘恒业、黄益龄,俱著加恩,赏给翰林院编修衔……”这六位九十五岁以上的老年考生中,黄益龄的名字在《清实录》以及县志上确有记载,泉州晚报数字报·泉州网上载有一篇记者采写的文章,题为《文斗石厝黄氏珍藏一块“太史第”匾额——黄益龄》(百度可搜),摘要抄录(复制)如下:
南安水头镇文斗村石厝黄氏在清道光年间,就有一位族人获得了进入翰林院的殊荣,此人便是黄益龄。黄益龄学富五车,自成年后长期为私塾先生,桃李遍天下。但因其个性谨慎、内敛,年轻时无意功名。待到年近古稀时,才在学生黄宗汉(后为两广总督)的激励下参加科举考试。清道光二十七年(),黄益龄与李鸿章等人同时被钦点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后(道光三十年)他在散馆考试中名列第六名,被钦赐为“翰林编修”。如今,在文斗石厝黄氏祖厝(即祠堂)内,还珍藏着一块古代《太史第》木质匾额。此匾额是黄益龄告老返乡时,孙葆元(官至兵部尚书、咸丰帝师)赠予黄益龄的。右首上款写着:“巡抚福建等处地方都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葆元为”;左首下款则书:“道光庚戌科会试翰林院编修第六名黄益龄立”。
网上还能见到一个帖子,对相关情形的描述更加绘声绘色:
黄益龄,参加道光丙午科福建乡试(道光二十六),并一考惊人,名列前茅,喜中举人,次年丁未年(道光二十七年)欲上京赴考,……因路途遥远又坎坷崎岖,到京时考期已过,在孙葆元公(丙午科乡试福建正主考官)和黄宗汉公引荐下,面圣并参加殿试。殿试,帝出题: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黄益龄公答:天大人情、人情大于天。对仗工整,此情此景,合情合理,龙颜大悦,即钦赐进士(厦门同安志有记载)并钦点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与李鸿章为同科进士同时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道光庚戌即道光三十年)散馆考试名列第六名,钦赐翰林编修。
为了对老年士子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予鼓励,更以彰显皇恩浩荡,所以朝廷便有了恩赐举人、副榜乃至恩赐庶吉士、翰林院编修衔检讨衔的举措。有清一代,恩赐举人、恩赏头衔是个常态,各省志于“选举志”大多附有“恩赐举人”(若另有恩赏编修、检讨头衔的则在其名下加注)、“恩赐副榜”名单——《湖南通志》记载乾隆至同治年间,获恩赐举人者有名之多,其中赐检讨衔者有96人。但这些只是荣誉性学位、职称、职位,着重在鼓励之意,不可以当实职看待。科举年代有“官年”、“实年”之谓,一般情况,考生填报履历时会给自己“减龄”,少填一、二岁甚至五、六岁,叫做“官年”,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朝廷更倾向于注重提拔年轻人。我就小人之心地瞎猜,由于年过八十仍然与试,即便考不中,也有机会获得朝廷恩赐恩赏的功名头衔,是否有人曾经为此在履历中自我“增寿”呢?因为竟然有那么多的九十岁+老年人在在参加科举考试,一般人的想象力不够用啊。
前引之民间野史,难免附会夸张,添油加醋,姑妄听之可也。
励志故事就这么简单,但若较真起来,至少有以下几点史实不妨了解一下:
一,“清道光二十七年,黄益龄与李鸿章等人同时被钦点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与李鸿章为同科进士同时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这个说法不准确。如下图所示,道光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上谕:“丙午科乡试年老诸生……该生等榜发未经中式……年届九十以上之福建附生黄益龄著加恩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据此可知,黄益龄以附生身份参加了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乡试,但没有中举,到下一年的道光二十七年五月才由朝廷“恩赐”给了举人身份,准其参加下一科的会试(指三十年的庚戌科,因为此时二十七年的会试已经结束)。说黄老先生在二十七年与李鸿章等一起馆选为庶吉士也不可能,因为庶吉士的基础身份是会试中式且覆试合格,而黄老先生此时还没有参加过会试,又怎么可能“与李鸿章为同科进士同时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呢。
二,“三年后(道光三十年)他在散馆考试中名列第六名,被钦赐为‘翰林编修’”,这个说法不准确。黄老先生当然没有参加过庶吉士的散馆考试(该科散馆考试名单如下图),所谓“第六名”,其实是指他在恩加编修衔的95岁以上老年举人中名字排在第六位,该科散馆考试中,状元张之万列第16名,李鸿章列第17名,第六位是浙江钱塘籍二甲进士陈元鼎,而且整个散馆考试榜单48人中也没有黄益龄的名字。须知,各科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深造三年,90多岁的黄老先生肯定受不了。还何况,清代选庶吉士,不仅仅看成绩,还要看仪度,看年龄,一个30岁和一个40岁的进士参加朝考后如果覆试、殿试、朝考成绩相近,那么留下入翰林的会是年轻的那位,年长的会被放出去作知县,更别说是一位奔百的老翁了。
三,那个写有“道光庚戌科会试翰林院编修第六名黄益龄”字样的牌匾,当然不能认为是假的,但宜以表彰鼓励之评语来看待。“编修”是正式的七品文官(史官)职务,而黄老先生获得的是“翰林院编修衔”,属于荣誉性的。至于对联“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天大人情、人情大于天”。我没找到权威的原始出处,若将全联写出:“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于天。”甚至还另有相反的含义,帖子作者剪裁后把它安在黄老先生和道光皇帝身上,有趣,但读者不必认真。
以上乱考,有点根据也加了点猜想,不对之处,静候批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