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泉州好家风余光中乡愁的起点永春县

开栏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积极倡导“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从古至今,我国流传着大量关于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优秀传统家规家训,既煅造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也成为现代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千百年来,文化深厚、人杰地灵的温陵大地,孕育了大量优秀的传世家规家训。这些家规家训,或散落于民间乡里,或隐含于古厝宗祠,或蕴藏于百姓心中。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优秀家规家训家风的学习与传承中来,发挥其教育教化功能,去影响更多的家庭,为社会文明进步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泉州晚报社与泉州市监察委员会、泉州银行,联合开设《寻访泉州好家风》专栏,旨在通过我们的足迹,为您探访一处处心灵的归处,给您讲述一个个具有地道闽南风味的优秀传世家风及其背后的故事,并充当兼职“导游”,带您在节假日、周末,携家带口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休闲游”和“家风游”,让您和家人在走走停停中领略泉州乡村的美景,感悟海丝文化的魅力,接受优良家风的熏陶。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首《乡愁》,让海内外的华人记住了著名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乡愁的起点,在永春桃城镇的一个叫洋上的小村庄里。年,阔别68年再次返乡的余光中,热泪盈眶地感叹道“一扫经年的乡愁”。

自元末迁居至此,高阳余氏已在这方世外桃源繁衍了余载。几个世纪以来,余氏诗书继世、勤俭孝友、爱国爱乡,家风清正,历代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七百载披荆斩棘

好家风修成望族

花石广场(张艺欣摄)

洋上村位于永春县桃城镇北端,距离县城13公里,环视皆山,满目苍翠。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年)的洋上余氏祖祠,古朴典雅,祖祠正对着石齿山、背依着玳瑁与铁甲两座青山,曾在余氏后世才俊的诗画中频频出现。

据载,余姓是禹王的后裔,最早发源于甘肃、陕西一带,后繁衍至江苏下邳、吴兴及河南高阳、安徽歙县一代,后逐步南迁,经浙江、江西,于唐朝年间入闽。

入闽始祖为余青(生于年),于天宝十四年(年)入闽,任建州建阳令。后弃官从商,专营食油,定居于福州(台江),称余府巷。后裔几经辗转,迁居莆田仙游。元至大三年(年),裔孙余仕琮迁至永春二十都龟龙(今五里街镇高垅村)。

余仕琮之子余兴寿,元末自龟龙迁居高阳坊,即今桃城镇洋上村。余氏在此稼穑务农、披荆斩棘,后瓜瓞蔓延,蔚成望族,后世称高阳余氏。

古话说,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好的家风不仅可以涵养人,对于一个地区的良好社会风气培育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余氏肇基高阳至今,先后六次修订谱牒,制订了详细的凡例、族规,对族人及后世的言行、处世等进行规范、引导。

高阳余氏第六世余燕晶,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首修族谱,惜后来轶失;九世传房余谋楷与十世永房长余启愤于清康熙年间(年—年)重修。此后,余氏后人分别于康熙四十年(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年)、光绪三十四年(年)及年,四次续修族谱。

惟勤惟俭孝友兴家

古朴典雅的余氏祠堂

多年前首修族谱时,余氏先祖便十分重视家规家训的制订。在余氏先祖所倡导的众多家规中,孝父母、友兄弟、勤俭、慷慨好施几方面,至关重要。

翻开《高阳余氏族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惟勤惟俭”“克勤克俭”“事亲以孝,待弟以友,接人以恭,慷慨好施”“教子义方,明人伦修礼义,法肃词严,端正家风”……这些形容中华传统美德的词汇,大量出现在历代余氏族人的生平简介中,对后世子孙是无声而坚定的鼓励和期待。

高阳余氏第八世余诒珧(年—年),为人德行高洁,对父母非常孝敬,日常亲自服侍父母的膳食,友爱兄弟,和睦宗族,常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为端正一方风气起到了表率作用。因此,年轻时族里的父老便纷纷看好他:“年少有才,将来必成大器。”年,余诒珧授江西抚州府青藜司巡检,又任浙江杭州府库司,后升任江西金谷县主簿。在任期间,余诒珧深受当地士民爱戴。到李自成叛乱时,正在京城候迁的余诒珧,为保全家眷于乱世,不得不整装携眷返乡。返乡后,正值漳、泉两地海寇猖獗,乱党云集,烧杀抢掠,余诒珧就带领宗亲在洋上建设山寨,保护村民不受乱兵之祸,时人对其十分敬重。

十一世余齐贤(年—1年),康熙年间武举人,洁清自守,出孝入悌、和亲睦邻,且教子有方,三世书香,一家荣耀;十四世余长策(公元—年),诰封修职郎,后晋封为儒林郎,他生平事亲以孝、待弟以友、接人以恭、慷慨好施,义举之事,力行不倦。清咸丰年间,正值饥荒,余长策打开自己家中的粮仓救助乡邻,帮助乡亲们度过灾年。余长策同样教子有方,三个儿子均入仕为官。

崇文重教代代相传

高阳余氏族规,非常重视教育

余氏家训、族规中,令人印象至深的,还有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余燕晶首修族谱时,申明“各抽育才田数十亩,为奖励读书计,意欲感发后世孙子,知所力学以臻有成。”

修于光绪三十四年(年)的第四版族谱,第一条便是“敬惜字纸”,要求族人“士人本分,亦农工商贾之所必需,吾族建有敬字亭数处,各人家以及街衢市肆,自宜收拾字纸入于字亭焚化,灰赆订一日期,各备衣冠,用鼓乐盒酒金香字船送于溪滨,万勿轻忽。”对文字、学问之重视,可见一斑。

从明清科举时期至现代,洋上余氏还专门为本族学子赴试、求学等提供寓所。“下邳堂”为明清科举时余氏族人进州赴试驻足研读之所,为余氏先祖在州内武营衙后所建;光绪年间先贤余升东曾捐资重建,后因政府建设需要被拆除。

年,余氏族人倡议将“下邳堂”祖宇迁建,以作为余氏学子升学、进修的寓所。在海内外余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年,一座建筑面积多平方米,6层高的“洋上余氏学寓”建成。后来余氏子弟到县城读书,都可以住在这里,只收取很便宜的租金,作为管理费用,“当时很多到县城读书的同学都羡慕余氏子弟。”

如今,随着城镇建设的变迁,洋上余氏学寓已停留在余氏子弟的记忆中,但以其命名的奖学金依然保留,余氏族人每年都举行奖学金颁发仪式,奖励余氏优秀学子。

年,余光中回洋上祖祠时的照片

书香振起人才辈出

在崇文重教良好家风的浸润下,高阳余氏从第七世、第八世开始,书香振起,科举时代走出了多位造福一方的清官廉吏;近现代亦人才辈出,为民主革命、民族振兴、文教发展等输送了诸多人才。

近代民主革命家余逢时(年—年),幼年在堂长宋渊源的影响下,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投身革命,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赴上海响应,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南北议和后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年参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留学。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委任余逢时任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副部长兼军事联络员,回闽策动讨袁。余逢时化名徐仁,往福州、延平工作,同年冬天因遭人告密而被捕。

余逢时在狱中受尽酷刑毫不屈服,审问的官员看他年轻俊伟,暗示只要他承认幼稚盲从,即可保命。余逢时慷慨激昂地说:“我等以信仰革命主义而回闽工作,何尝盲从?现在只有断头党人,而无求生害人之投降党人。”终于年清明节就义于福州屏山之麓。

小余逢时4岁的余超英(年—年),年随兄长到马来西亚拓植橡胶园,为了推行华文教育,在当地创办了育民、益智两所华校。归国后,余超英长期从事教育和侨务工作,历任永春县教育局局长、安溪县县长、福建省农民协会执委、南京华侨教育总会执委等职务。

在年永春县教育局长任上,余超英积极推行普及教育,奖励进修深造;年在侨委常务委员任内,他三度赴越南、泰国、缅甸,救助难侨。

年余超英一家迁香港,次年赴台。他始终不忘乡里,对家乡永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发起创办台北永春同乡会,连任四届理事长。

余超英跟儿子聊天,讲得最多的是永春五里街、惠安洛阳桥。他的儿子,就是余光中。

爱国爱乡诗画传情

“我说一个人啊,不离开家乡,不知道家的可爱;不离开国,不知道国的可贵;做过一次浪子,再回头,才知道家乡的特别可爱,才知道家的意义。”阔别68年重归故乡永春,余光中在演讲中深情地说。除了余光中、余超英父子,余光中的堂叔余承尧,上世纪80年代末轰动台湾画坛的传奇人物,同样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余承尧(年—年)中学毕业后便投笔从戎,早年留日,年学成归国后,再次投身军旅。抗战初期,他就晋升至中将,负责战区督军。经过20多年的戎马生涯,年抗战胜利后,他以国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职申请退役获准,后来从商。年,他因生意之机,转道台湾看望军中旧识,不想就此与大陆的妻儿天各一方,一别整整40年。

余承尧在台40年,孤身蛰居在台北的陋室,除献身南管文化之外,他时刻思念着故乡永春和军旅所涉河山。他把这种难以排遣的孤寂全部投入绘画之中,56岁才开始自学绘画的余承尧,没有师承,却凭着极高悟性与顽强韧性,以自然为师,以数十年军旅生活登山临水的丰富记忆为灵感,创作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作品。余承尧开创了现代山水画的新风格,在台湾被公认为“是一位了不起的开创者,足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齐名”。

余承尧常常对侄儿余光中讲起画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令余光中对故乡的记忆更加清晰。余光中7岁时随父母回到永春,在老家待了半年左右。童年短短半年的快乐时光,祖厝的院子、前院的晒谷场、房后5棵茂盛的荔枝树和儿时一起玩乐的伙伴,却一生都伴随着他。

半个世纪以来,余光中的《乡愁》在全球华人中引发强烈共鸣,年,阔别家乡68年、终于又踏上回乡路的余光中,在《八闽归人》一文中写道:“泪水忽然盈目,忽然,我感到这一带的隐隐青山,累累果林,都为我顾盼所拥有,相信我只要发一声喊,十里内,枝头所有的芦柑都会回应。骤来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此后,他数次回到泉州,专程为泉州申报“中国魅力城市”担任城市推荐人,用脚一步步丈量出洛阳桥的长度并赋诗一首……

从余光中许多作品中可见,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其人其诗已成为海峡情缘的文化意象,凝聚着浓浓的乡愁和爱国情。

来源:泉州晚报(标题有所修改)

记者黄宝阳通讯员佘子艺叶妍林秋月林月花文/图(除署名外)

往期回顾

43.清源留(刘)氏忠孝节义留史册赢得清名满刺桐

42.南安凌云叶氏:诗书传世育忠良廉洁清正扬家声

41.石狮石湖郭氏:留一脉风骨传百世书香

40.南安贵峰王氏:诗礼传家育英才清白立世传家风

39.晋江市安海镇高氏:忠节昭史册人文甲一邦

38.德化县杨梅乡林氏:惟忠惟孝报家国勤读勤耕启后昆

37.晋江永和好风尚:乐善好施德行天下

36.晋江市五店市:忠孝廉节树家范崇德敬贤育民风

35.永春县岵山镇陈氏:尚义厚德世所称颂崇文重教代有贤良

34.南安市乐峰镇潘氏:勤俭积德遗子孙孝善为先传家风

33.石狮市注重良好家风的挖掘与传承,古厝故居流传着一个个家风故事和乐民风存留古厝祖训精神传承不息

32.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蔡氏:勤俭持家门祚兴 家国情深动海内

31.晋江市西园街道洪氏:忠义传家英贤辈出惟善为宝厚德流光

30.南安市梅山镇芙蓉李氏:奉贤思孝铭族训存廉重教继家风

29.锦绣庄氏:勤积德百世流芳重诗书英才济济

28.金井镇围头村:爱国蕴淳朴民风敬老育慈孝文化

27.安溪县湖头李氏:一代名相清勤治国齐家有方家训流芳

26.洛江虹山彭氏:积善成德福有归隆师重教出俊彦

25.丰泽区北峰街道陈氏:直声震天下清名留史书

24.石狮市永宁镇:老街区深藏情义故事番仔楼饱含家国情怀

23.南安丰州桃源傅氏:忠孝廉节传祖训尊师重教育英才

22.晋江金井塘东村:言传身教传美德向善力量聚家风

21.惠安崇武钱氏家族:忠孝为先勤政爱民

20.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及詹氏一族:丹心报国 清正廉洁

19.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郭氏:乐善好施敦亲睦邻爱族爱乡保家卫国

18.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孙氏:忠贞爱国清廉勤政诗礼传家重教兴学

17.惠安县崇武曲江张氏:忠勇报国守疆卫民心系民生德披闽台

16.德化县春美乡双翰苏氏:翰墨传家人文兴盛清正廉明官德流芳

15.惠安县净峰镇张岳家庙:铁骨铮铮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名留青史

14.晋江安海石井书院:崇文重教仁义宽厚家训传承遗泽后人

13.丰泽城东街道西福魏氏:心系黎民立硕望忠义正直喻后世

12.永春五里街镇埔头村林氏:侠骨仁义传家家国情怀立世

11.德化盖德镇有济村吴氏德勤悌正家风远正直清廉济世长

10.晋江灵水古村落:家风良训传承久勤政清廉获颂扬

9.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武德唤起文明乡风家风助推乡村振兴

8.安溪芦田林鹤年:爱国忧民写诗篇仁孝于心济乡里

7.洛江马甲凤栖杜氏大宗祠:尊道贵德积德传家拙隐宗风世代承扬

6.永春县吾峰镇梁氏宗祠:以贤以文以善传家为家为国为民流芳

5.鲤城:清官廉吏家风正古城老巷佳话多

4.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崇贤重教人才辈出尚俭务实泽荫后人

3.晒家风“游家风”成泉州新风

2.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积善之家有余庆诗礼传世续忠厚

1.晋江龙湖衙口施氏大宗祠:施氏好家风传世扬清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zhouwanbao.com/bbzz/19355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