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近日,省新闻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新闻传播创新工作研讨培训班在福州开班。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翔出席开班式并作动员讲话。
高翔在讲话中要求,全省新闻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根本大事,进一步把学习引向深入,把新闻舆论工作提升到新水平。要把党管媒体引向全媒体领域,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广泛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为加快新福建建设提供强大舆论支撑。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在增强针对性、深化媒体融合、把握时度效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有关负责人,省、市主要新闻单位相关负责人、业务骨干,省、市记协工作人员,高校新闻院系师生代表共多人参加研讨培训班。
大家纷纷表示,新时代鼓荡的风帆,让人精神振奋、激情满怀。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聚焦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以最大的决心,最充分的准备,谱写新时代的福建发展新篇章。
创新融合传播手段
福建日报新媒体中心内容总监蓝云介绍,十九大期间,福建日报发挥新媒体集团军优势,拿出了图文报道、专题专栏、音频视频、直播、H5等十八般武艺,通过东南网、《新福建》、福建日报 “未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好传播手段创新,继续致力于打造有规模有声势、有特色有创意的现象级融媒体创新产品。”
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总监助理阮怡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福建新闻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不断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提升传播力,让广播直播不仅能听得到,还能看得见,动起来。
“在泰宁发生泥石流灾害后,福建新闻广播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携手腾讯大闽网组织起融合新媒体的现场直播,吸引了超过33万受众观看。这种融媒体尝试鼓舞我们不断在创新报道上探索和发力。”阮怡说,今后仍将积极挖掘听众、网友的“共振点”,创新融媒体报道路径,用速度、力度和温度提升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把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
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节目的编导曾晓捷说:“十九大报告有3万多字,要领会好、宣传好它的精髓实质,首先要把道理说透彻、讲明白。而《中国正在说》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就是把官方话语、学术话语,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大众话语。”
“以解读十九大报告理论创新的内容为例,我们聚焦核心的几个关键词,比如:新时代、新矛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通过穿插短片、演讲与问答等生动有说服力的电视话语,避免了平铺直叙的理论阐述,把十九大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讲深讲透,起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她介绍,解读十九大精神两期节目,收视率位列同时段福建省网第一,在全国35城主流观众群体中排名前十;在新浪微博平台上,《中国正在说》相关话题阅读量近万,网络总播放量破万次,数据仍在不断增长中。
东南网编辑部主任王祥楠说,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东南网充分调动核心网评员队伍的力量,围绕十九大报告的精神、福建代表团以及福建党代表风采等进行约稿,其间相继推出《让更加开放自信的福建走向未来》《黄志丽用赤子之心彰显“司法为民”本色》等多篇评论,并组织网评员撰写学习十九大报告感言,推出“学思践悟十九大”专题。
十九大结束后,东南网又陆续推出《学习十九大建设新福建》系列在线访谈,结合福建实际,结合身边故事,多角度阐释十九大报告,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共鸣。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厦门卫视编导林娜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而本次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为85岁爷爷拍照》正是着力于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
“该作品是从自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电视媒体进行二次整合创作,挖掘出给85岁老爷爷拍照背后的爱与孝的核心价值观,继而在新媒体、多媒体再次发酵,产生传播效应的叠加与放大,取得了意外的传播效应。”林娜说,这为今后新闻的创作过程提供了启示,只有始终扎根于人民,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深入、深入再深入。”泉州晚报社广告中心副主任邱和军介绍,随着新闻媒体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到人民群众一线,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泉州晚报推出一批批鲜活的报道,成效显著。本次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一个智能马桶就有35项国家专利》,就是该报社“走转改”活动中,由报社副总编辑带队,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产业进行调查推出的报道。报道从单家企业一组专利数据小处切入,以小见大,揭示民营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倡导“工匠精神”,寻求创新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 “新闻记者俯下身去,除了内容的接地气外,新闻话语体系也要努力接近老百姓的语言习惯,这样传播效果才能入脑入心。”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新媒体部记者郑溦介绍,在十九大、全国两会等重大时政宣传阶段,新闻中心都会制作一些与网友互动的节目。比如年全国两会期间,该中心的《两会“微”观察》栏目就大量采用网友对两会的建议留言。与此同时,栏目注重运用活泼的网言网语,比如“推行河长制,我们不做吃瓜群众”“媒体开放日,为福建涨粉不少”等平实生动的话语体系,成功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本文来源:福建日报
图片来源:省委宣传部记者工作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