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去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014/7534559.html
★好文推荐★
●头条│厉害了!这些泉商大咖受邀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围观新三板“造富”,这5家泉企市值破10亿!
●老板们都看中晋江这个大市场!他们是这样说的……
●榜单丨达利许世辉家族稳坐福建首富!十年前这位石狮老板曾排全国第二
●泉州这2个县真会赚钱!单靠卖农产品就在全国排第2、第17
厉害了!
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
七集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
于5月14日开始
在央视CCTV-1、CCTV-9同时多集联播
其中有许多咱们泉州风貌和成就入镜!
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带一路”重点纪录片项目和“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海上丝绸之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真实传媒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广东、泉州等地的主流电视媒体拍摄制作。该片以历史脉络为背景,现实故事为主体,形象地阐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开放融合、互利共赢、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之路,更是一条勾连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大通道。
这条历经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商人们将各种琳琅满目商品漂洋过海带到遥远的国度。而这条“丝路”上也镌刻了泉商的身影,他们沿着丝绸之路将茶叶、瓷器、香制品运往西方,由此丝绸之路还被称为“香瓷之路”。商小妹带你从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里,寻找“香瓷之路”上泉商拼搏的身影。
繁荣“香”生意
年,在泉州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据专家考证,船中曾载有大量的香料,其中有檀香以及价格等同于黄金的龙涎香,日用香料、祭祀香料。众所周知,宋元时期,古称“刺桐”的泉州曾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也是主要的香料进口地。这艘南宋远洋货船的问世,再度证实了中国古代上层社会已出现了熏香的习惯,而这种香道文化已经传承了上千年。
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将镜头回放到了“中国香都”——永春县,这里拥有大大小小几百家生产香料企业。多少年来,永春县的商人们经营起繁荣的“香”生意,他们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进口原材料,加工成香料成品后远销东南亚、中东地区。
永春的“蒲庆兰香室”作坊旧址便是当地香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间不太起眼的手工作坊坐落于永春县达埔汉口。如今,这间作坊的主人便是年过半百的蒲良宫,人们亲切称他为“老蒲”。据介绍,蒲家祖祖辈辈制香,老作坊也已经在这里经营了数百年,蒲良宫的香室的经营模式是传统的前门店与后作坊。“这个牌匾是我爷爷让泉州一个很有名的举人写的。”蒲良宫指着年代久远的牌匾自豪地说。
事实上,宋元时期,许多阿拉伯商人来到泉州经营香料生意,其中,定居在泉州的阿拉伯商人后裔“蒲寿庚家族”拥有大量的远洋船舶,垄断泉州的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后虽几经沉浮,不复当年的辉煌,但蒲氏家族仍世代以香料为生。“打底、上内粉、抡香、染香脚等十几道纯手工工序,看似简单,却需要极为娴熟的手法。我们的香里面加了麝香,龙涎香等贵重的香料,按照比例和刻度进行配比。”蒲良宫说,他十岁就开始接触香,当时没有竹签,就用刷锅的竹把头,把头锯掉,后面的竹根来做竹签,祖母要求每天都要练几次,这是最基本功,现在老蒲把制香秘方传给两个儿子,希望后人能将这缕香文化延绵千年、万年。
寻找“瓷缘人”
众所周知,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顶峰。年年底被发掘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不仅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其大量出土的陶瓷更是闪耀出这段历史的光辉。由此,《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将镜头投射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跟随着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来到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柴烧龙窑旁,“闻闻”中国陶瓷的“古味”。
在纪录片里可看到,德化县的月记窑,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柴烧龙窑,依山而建,自下而上,如龙飞舞,因此被称为“龙窑”。龙窑有七个门,可供装窑,出窑之用,窑身两边各分布若干窑目,用于添加柴火,窑内温度最高可达度。“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器就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销往海外,其中德化白瓷更是闻名世界,被欧洲皇室誉为‘中国白’。”德化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苏献忠说,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输出。
苏献忠是德化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人之一,继承传统文化之余,他也希望借助多元文化激发创新的灵感。苏献忠背起行囊踏上西行的旅途,他还带上了自己创作的作品“院”,希望将自己作品赠予土耳其的“瓷缘人”。
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这片海峡将亚洲和欧洲相隔开来,被土耳其称为“咽喉之地”,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径,也是苏献忠选择到土耳其感受当地的文化、民俗、风情的原因。苏献忠来到了土耳其著名建筑之一——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这座寺内贴满了两万块土耳其陶瓷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的蓝色瓷砖。
“陶瓷穿越了历史,跨越了海陆,超越了民族。”苏献忠回到德化后,他烧制了一件“蔚蓝梦想”的作品,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而这片蔚蓝的海洋也成为记载中外商贸繁荣的独特载体与符号。
“茶香”溢海外
从南宋到元朝,泉州有“东方第一港”之称,中外众多商船行驶停泊在此,当时阿拉伯等商人住在泉州,为中国带来了香料、胡椒、苏木及工艺品等商品,同时他们也将中国的茶叶出口至中东地区乃至欧洲。
林仕忠是马来西亚的第三代华人,他每年从中国进口度吨茶叶销往国内,大批安溪铁观音通过广州港,运往到马来西亚最大的海港巴生。不过,值得深究的是,拥有丰富多元的餐饮文化的马来西亚人,为何离不开小小一片茶叶呢?原来,巴生当地人都喜欢吃一道美食肉骨茶,香浓的肉骨茶吃完稍显油腻,因此,不少马来西亚人习惯吃完后饮用一杯热茶。看到这道商机的林仕忠,不仅创办了茶行,还承包了当地80%的茶叶销售量,成为当地知名的茶叶贸易商。
“茶叶源于中国,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从18世纪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至今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而有着‘中国茶都’之称的安溪,其生产的铁观音备受消费者喜爱,因此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茶叶。”林仕忠说。
隐居古城的“锡兰”明珠
│许世吟娥(右一)与斯里兰卡总理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右二)合影
公元10至14世纪,泉州港空前繁盛,众多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沿海路来泉州从事贸易,创建了伊斯兰清净寺,还定居在此与当地汉人通婚繁衍后代,泉州成为中国最早的穆斯林定居地之一。外国商人、传教士纷至沓来,市区的涂门街上,佛教寺庙、天后宫、伊斯兰清真寺、基督教堂相距不过百米,世界三大宗教在此和平共处几百年。此外,这座城市还留有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宗教文化的遗迹。
在泉州关帝庙右侧,有一座依然保存完好的锡兰王子故居,据《明史》记载,公元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到中国朝见英宗皇帝,但一年之后,王子准备从泉州登船回国复命时,锡兰国发生一场政变,使得王子不得不永远留在中国。
经泉州地方特使特许,锡兰王子在泉州买下了一处住宅,娶了一位蒲氏女子为妻,此后,王子一脉以“世”为姓,在此繁衍生息。“我懂事时,曾祖母有一天回忆往事,她说听祖辈讲,世家坑葬墓群是家里的祖坟,我们是锡兰王子后代。”锡兰王子的后代的许世吟娥并未张扬自己的身份。直到年,一家建筑工程队把堆土机开到“世家坑”时,许世吟娥才公开自己的身份,经过与当地政府、专家等沟通后,“世家坑”的墓葬群最终得到了保护,而所挖掘的文物及世家族谱证实了许世吟娥不凡的家族史,因此,很多泉州人称许世吟娥为“锡兰公主”。
年6月,锡兰王子后裔许世吟娥一行应邀赴斯里兰卡参与纪录片的拍摄。作为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友好使者,许世吟娥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zhouwanbao.com/qzwbjj/19355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