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慈济宫位于泉州市中山南路号-号,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年-年),多年来,宫内祀奉的保生大帝,是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
清光绪四年(公元年),泉州的热心绅士和商界人士在花桥慈济宫联合创办“泉郡施药局”,后又改名“花桥善举公所”。花桥宫正式兴办有组织的独特慈善事业,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慈善机构之一。花桥善举公所董事会成立之初,董事会成员均为泉州名士,善举项目除了施医赠药,还包括施棺(为穷苦人家办理身后事)、度岁(春节前向穷人施舍米粮或银钱)、平粜(遇到荒年粮食涨价,到外地购买粮食,回本地平价卖出)、赈济灾民(自然灾害后,在本地和东南亚募集资金赈灾)等等。
百余年间几经易名,但花桥慈济宫施药义诊的善举一直延续,保生大帝吴夲真人悬壶济世的慈善精神被一直传承下来。
我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医学史博士,太太邢菁华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从事医学史博士后研究。对我们来说,泉州花桥慈济宫是中国慈善史、中国医疗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认识近代泉州乃至传统中国基层治理的一道入径之门。
一、近代闽南士绅和民间基层治理
花桥慈济宫赠阅我《泉州花桥慈济宫志》和《泉州花桥慈济宫——世界保生大帝庙宇联合总会荣誉总会长宫》图书两册,泉州花桥善举公所历届董事会名单赫然醒目,成立初期的前几届董事会,可以说,他们是泉州传统士绅群体。
士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怎样的角色?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承担怎样的责任与使命?我所在的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对此颇有论著,如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等论著的《论传统中国的基层自治与国家能力》(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的核心成果之《传统民间组织治理结构与法人产权制度——基于清代公共建设与管理的研究》(《经济研究》,年第10期)等。
图:民间主体与基层自治
图片来源:《论传统中国的基层自治与国家能力》(《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
我拿着《泉州花桥慈济宫志》和《泉州花桥慈济宫世界保生大帝庙宇联合总会荣誉总会长宫》两册图书回到家,我读其中的内容给妈妈听。提到曾任第二届董事长陈仲谨和叶青眼——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妈妈说了一句,她伯伯许传渠是叶青眼的女婿。这下引起了我的好奇,妈妈的伯伯,我称之为舅公,许传渠为何人?我要考证一下。果然找到了多处文史资料的记载。叶青眼,作为近代闽南著名士绅之一,颇多传奇故事。
“年11月,经(平民救济院)董事会数度开会,认为吴剑青办理院务达数年之久,既没有成绩,也无什么规划,所作所为,大都是借口敛财,给市民的印象很坏,各方都有非议,决定准吴辞职,并推荐叶青眼出任院长。那时候,叶正担任慈儿院院长,实际上无法专责主持院务,乃以其女婿许传渠为主任,专责办理院务,并于11月15日接任,那时院中职员有五人。”
——王立礼:泉州救济院小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泉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泉州文史资料》第16辑.年
叶青眼作为近代士绅参与地方治理的事迹
“叶青眼与许卓然、陈仲瑾、傅维彬等人谋划光复泉州,在小开元寺创办西隅学堂,作革命活动场所。”“民国11年11月,东路讨贼军入泉州。青眼回乡,出任泉州市政局局长。协同晋江县知事陈清机在城区掀起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活动。主持制订泉州市政规划,拓宽南门至指挥巷大街及扩建南大街部分路段。旋因时局不靖条件未备而停工。青眼携眷再往菲律宾,在乡侨鼎力赞助下,创办马尼拉华侨公学,自任校长。嗣又回厦门执教中华中学。寓厦期间,受泉州名僧会泉法师影响,转为笃信佛教。
民国14年应聘回到泉州主持开元寺慈儿院院务,凡21年。其间上海福建帮在泉州乡绅大力襄助下创办泉州妇人养老院、温陵男老院,委青眼兼董其事。且被举为花桥施药局董事长。此后,泉州历次水灾、瘟疫,青眼均奔走筹赈,办理善后。
民国16年,青眼向当局提出在晋江上游造林固沙,筑库蓄水以治水患,在下游建堤防洪,筑坝导水的建设计划。因工程浩大,非一时所能办,乃求其次,倡组新桥溪导水工程董事会,集海内外同乡侨胞之力,在晋江南岸新桥与浮桥间建石护堤2处,导水坝4处,导引水流入新桥故道,以利泄洪,工程历时4年竣工。”
二、近代闽南士绅、到南洋华侨与祖国革命
泉州师范学院吴鸿丽教授在《近代闽南士绅阶层与辛亥革命》一文刻画了闽南士绅阶层中近代改革和革命群体肖像,包括吴鲁,吴增,林辂存,陈棨仁,黄谋烈,陈仲瑾,黄搏抟,林翀鹤,林骚,宋渊源,叶青眼,傅维彬,吴藻汀,杨山光,周骏烈,杨仲儒,陈镬,陈铭等诸多人士。其中对叶青眼的描述如下:
叶青眼18岁中秀才,21岁补禀生。受南乡宗亲聘为塾师,年,往鼓浪屿,任英华书院教员,他自认这是一生中第一次大转变,由旧塾师转变为新学教员;由保守的科甲中人转变为革命党人,因为马来亚同盟会会员陈新政,介绍他加入同盟会,并以英华书院为党人初期会集的地点,为光复厦门及泉属一带而筹谋奔走。为开展泉州的革命活动,年他和革命党人许卓然、陈仲瑾、傅维彬、吴修昙等,创办西隅学堂于小开元寺,厦门革命党人相继来泉,配合海外归来及当地党人进行革命活动,即以西隅学堂为秘密机关,许多重要决策和行动,多在此地作出。武昌起义一个月后,泉州光复。泉城光复后,叶青眼亲带学生军和敢死队,进人南安、安溪、永春,宣传革命,安抚军民。其时福建军政府派参事宋渊源南下,相与配合,安、南、永随也相继光复。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因廖仲凯的推荐,孙中山先生亲委他为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长,他又纠合同志,为讨袁而奔走。
——吴鸿丽:近代闽南士绅阶层与辛亥革命,《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9月第28卷第5期
上述引文中的多位革命志士,是与孙中山先生亲近的铁杆支持者。如许卓然(-),福建泉州晋江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是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的功臣,许卓然与孙中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福州晚报曾以《铁血报人:一生创立四份报纸五支革命军》概括其革命一生。
孙中山给许卓然的亲笔信
介绍叶青眼加入同盟会的,是马来亚槟城侨领陈新政。陈新政(~.9.15),厦门禾山岭兜人,华侨教育家。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成为槟城革命组织的中坚,也是孙中山先生槟城最重要的支持者,槟城三杰之一(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光华日报》早期发起人之一。
注:年孙中山与胡汉民、黄兴经日本东京、新加坡、吉隆坡的路线最后抵达槟榔屿。年,黄金庆创立《槟城日报》,该报成了中国革命党在槟城的第一份报纸。……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商量对抗清朝的事情。参加会议的有同盟会的重要成员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槟榔屿会议后,孙中山命黄兴等人在南洋筹款和在香港设立统筹部。为了募款与号召海外华人加入抗清队伍,年12月20日,孙中山、陈新政、庄银安在当时尚是英国殖民地的槟榔屿创设了《光华日报》。创报的目的是为了号召海内外华人团结一致,推翻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清政府。
“孙中山遇难槟榔屿期间,与他(陈新政)时相过从,依为股肱”。(林金枝编;庄国土总主编.南洋文库闽侨古今名贤事略选辑.)
“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南洋华侨加入同盟会。黄乃裳、许雪秋、陈嘉庚、林文庆、陈武烈、郑聘廷、何新田、陈芸生、周华和李文楷等人。这些加入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的成员大都是洪门人士或是与洪门有密切交往的华侨知名人士。…………新加坡同盟分会一经成立,同盟会在南洋地区的工作局面就基本打开了。在洪门人士的支持下,孙中山在吉隆坡组织同盟会分会。……新加坡同盟会分会陆续派出得力干部前往南洋其他国家(或殖民地)开展组织建设工作。陈楚楠和林义顺奉孙中山的指示,在槟榔屿组建分会,吸收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丘明昶和徐宗汉等人加入了同盟会。”
——孙昉,刘旭华著.洪门与辛亥革命丛书海外洪门与辛亥革命外一种:辛亥革命时期洪门人物传稿[M].
三、华侨、革命党人与泉州光复的文史方志记载
"光绪三十一年(年)同盟会成立后,泉州、永春即有人在新加坡等地加入,参加革命活动,并有同盟会员江先生在泉州府中学堂传播革命思想。光绪三十二年,许卓然、黄中流先后回泉州开展革命活动。当时驻泉清兵(湘勇),多属哥老会会员,协台唐万胜为哥老会首领。黄中流设武馆,与哥老会唐万胜等人交往甚密。同盟会员郭治齐、吴瑞玉、施雨巷、盛九昌与革命党人王雨亭等在泉州宣传革命,组织南部义勇队。
宣统二年(年),侨居印尼的革命党人蒋以麟回国密谋起义。他在泉州结识革命党人许卓然、黄仁敏、杨光涌、杨光练、苏年福等人,后又联络从南洋陆续回乡的华侨盛九昌、庄汉民、叶青眼、傅维彬等人。这时,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已开始引起反动士绅及晋江知县黄逢年的注意。宣统三年年初,蒋以麟离泉回到泗水,召集革命党人研究推动家乡革命的计划。
宣统三年春,地方上热心人士发起组织泉州体育会,招集有志之士练习军事体育,延请唐万胜为教官。革命党人陈仲瑾、吴堃、贺祝尧、庄周生、傅维彬及各界青年参加,约五六十人。体育会名为提倡尚武精神实为秘密集结革命力量。同年四月间,蒋以麟重返泉州策划起义。他与许卓然等人会晤,邀请同盟会会员11人在泉州赐恩寺召开秘密会议,着重讨论光复泉州计划。不久,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同盟会会员蒋以麟、林含碧、王振邦、叶世春、黄杏孙等数十人在厦门合昌栈三楼开联席会议,研究厦、漳、泉革命形势。其后,蒋以麟、林含碧回泉。时泉州同盟会加强与南安、惠安以及泉州南门外各区会员的联络,扩充会员;招募敢死队20名,拥有长短枪25支,编为一队。同时,杨光练亦在宿燕寺配合湖南技师秘密制造炸弹,加快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八月三十日泉州地方绅士林chōng鹤、吴桂生等在考棚召集会议,成立保安会,林、吴分任正副会长,同盟会一些重要会员也参加。会后,蒋以麟站在考棚口向群众发表演说,号召群众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适逢泉州知府管元善乘大轿经过,被蒋以麟当场加以指斥。慑于革命声势,当晚,管元善弃官逃跑。泉州商会傅维彬亦组织商团,兼任团长,派团丁出巡,维护泉州治安。九月,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成立,加紧武装起义准备,并由副会长黄中流策动协台唐万胜反正。
在泉州的光复斗争中,晋江南部重镇安海首先举事。早在光绪三十四年(年),广西蒋某到安海,先后联络陈少宝、陈铁,议定准备武装起义,并委派二陈负责。之后,陈少宝与陈铁的好友杨丙,先后发展革命军数人。宣统三年春,蒋某带来“革命军”的黄袖章,约定于八九月间起事。同年夏,旅印尼华侨桂瑞芳携带《图存篇》(即邹容的《革命军》)、《唤醒国魂》等革命书籍回安海进行革命宣传。九月十七日晚,革命党人及群众多人包围安海都习衙门汛防营所,捣毁分县署、厘金局。分县丞吴会英及清兵逃跑。革命军贴出告示,宣布安海光复。九月二十一日惠安光复。
福州、厦门相继光复的消息传到泉州后,泉州革命党人聚会商议,决定起义。经蒋以麟与驻泉清军绿营统带(协台)唐万胜、晋江知县黄逢年谈判,其为大势所趋,表示反正。宣统三年(年)11月18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上午,同盟会会员在开元寺集中出发,依次到府衙、县衙和协台衙门,举行光复典礼,升起同盟会会旗,鸣枪三响,泉州和平光复。
泉州光复后,革命党人在考棚右侧设临时地方议会,并敦促协台唐万胜、知县黄逢年交出兵权、印章。不久,福建军政府委派省参事员宋渊源为闽南宣慰使,率队南下清乡。宋渊源在旧提督署设参议会。蒋以麟把光复泉州的革命党人名单列表,并附上火药局爆炸死难者的材料,面交宋渊源转呈福建军政府都督孙道仁。
其后,宋渊源率队赴泉属各县宣传革命,安抚军民。革命党人叶青眼带领敢死队和学生军积极配合。安溪、永春、南安等县随之光复。"
——“中国同盟会时期”,《泉州市志》,
愿有岁月可回首,往事原来如此精彩!从花桥慈济宫第二届董事长叶青眼说开了,有这么多的故事和阐发,超出了我原有的了解,扩展了我对闽南民间社会的认知。从保生大帝信仰和花桥慈济宫看泉州民间宗教的慈善与救济事业实践,有助于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杨庆堃“弥漫性宗教(diffusedreligion)”和李亦园教授“普化的宗教”的概念,李亦园教授在《中国人信什么教?》一文中,对话西方学术界的“宗教”概念,认为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是“普化的宗教”。与西方理解的有系统教义、成文的经典、严格并自成系统的教会组织,以及强烈的出世取向的“宗教”不同,“普化的宗教”并没有这些组成部分,且深深地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属于一种包含兼纳性质的信仰形态”,包括祖宗崇拜、神灵崇拜、岁时祭仪、农业仪式、占卜风水、符咒法术等仪式;从花桥宫理事会成立以来至今的变动,可以透视到儒家传统通过士绅阶层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治理,以及中国民间宗教的实践发展。
既然士绅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精英阶层,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那么,晚清-民国的士绅与民主主义革命如何互动,确实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以宗亲士绅人物为核心的书写实在是意犹未尽。
附: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名单
会长:蒋以麟副会长:黄中流
总务股长:陈仲瑾副股长:庄周生
组织股长:许卓然副股长:盛九昌
政治股长:叶青眼副股长:吴堃
军事股长:蒋以麟(兼)副股长:黄仁敏
财务股长:苏天赐副股长:苏年福
军医股长:柳鸿鸣副股长:叶启元
司法股长:傅维彬副股长:施雨苍
侦察股长:林含碧
作者简介:
张洵君,男,福建泉州人,新加坡侨眷,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贵州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全国金融系统青联委员。曾担任基石资本副总裁,曾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邢菁华,女,山东龙口籍,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执行编辑,致公党中央党史研究与党务工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侨海委副主任,致公党北京市委理论研究会秘书长。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从事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博士后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