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治医院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284882/
老兵故事会(资料图片非疫情期间拍摄)
孩子们制作的小书包
积分卡
党史和理论宣讲浸润百姓心田、志愿服务融入生活方方面面、文明新风吹遍城市大街小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兰州已开展多年。
兰州市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秉承“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类资源就汇聚到哪里”的理念,一个个生动的文明实践场景为城市“金字招牌”描下浓墨重彩一笔,广大市民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有了一处“身有所栖、心有所寄”的场所,享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幸福。
让居民参与各类文明实践活动
近年来,兰州市对标对表中央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8个县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个文明实践所、个文明实践站、个文明实践基地。这是兰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数字档案”,一连串的数字铺开了兰州一幅美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版图”,也记录着这座城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工作轨迹。
年上半年,全面升级改造的城关区东岗街道雁儿湾社区阵地各项设施得到进一步优化,这精心打造的服务窗口,处处透出基层工作者的巧思和用心,彰显着城市文明建设中的社区力量。
“我们社区成立了多支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增强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还将辖区各单位的活动场地吸收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享活动室,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与邻居们一道参与到社区的知识讲座、文体活动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中。”雁儿湾社区党委书记史良告诉记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社区将“邻里”这一独具人情味和亲切感的元素应用到社区治理中,打造“雁邻聚力”党建品牌,聚合社区多方力量,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让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到共建共享文明和谐宜居家园的队伍中来。
9月26日,在城关区焦家湾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的“童心向党·赓续传承”制作“小红军挎包”主题活动中,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针一线缝制着红军包和红军帽。
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
“书记啊,咱们的‘38号院老兵故事会’啥时候再开讲啊?我们想参加,听老兵叔叔们讲他们的故事啊!”近些日子,城关区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党委书记黄娇总接到辖区居民的电话,黄娇笑着回复:“不仅你们想听,我们社区的干部们也想听他们讲故事。”
还记得在今年6月,甘家巷社区与兰州日报社联合打造的人物故事类短视频栏目“38号院”老兵故事会开讲时,邀请辖区住在“38号院”的多位退役老兵分享军旅故事,以抒发爱党爱国情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分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让现场的居民零距离听老兵讲故事,让线上的网友通过视频聆听鲜活的故事,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兰州市宣传思想战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心间,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理论宣讲的“舞台”,演绎理论盛宴,以百姓视角、百姓话语、百姓情怀推动理论与社会“零距离”“面对面”。
配齐“讲师”——充分发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市级部门优势,由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市委讲师团等分别牵头组织,将中国好人、道德模范、陇人骄子、最美人物、兰州好人、“双十佳”宣讲员等纳入队伍,在开展各类文明实践主题宣讲、巡讲时,邀请他们与市民零距离、面对面交流。
搭建“舞台”——按照兰州市文明办的要求,每年,各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结合本区实际,开展形式各样的宣讲活动。今年6月,城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红歌传唱”“模范巡讲”“美育课堂”“健康义诊”“全民健身”“心理健康培训”这几点,组织开展“六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宣讲示范活动。利用“宣讲+实践”催生文明花,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经过多年的实践,兰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常态化志愿服务已蔚然成风,文明实践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让文明实践聚人气有活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如何把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作为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兰州这些年来努力攻克的课题。
居民想学葫芦丝没有老师怎么办?社区将需求发布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很快就迎来了免费给教学的老师。西固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点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接单”、中心“派单”,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精准对接,服务群众,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不仅如此,天庆新城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效,推动构建“党工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治、邻里式共享”的共治共享新模式。通过开展“社邻下午茶”“社邻蔬菜亭”“社邻议事坊”“社邻文化窗”“社邻志愿团”“社邻学堂”等项目,创建新时代社区治理共同体。组织18名居民骨干成立了“关爱老人管理委员会”,并组建了文艺队伍10支,招募热心居民余人,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余次。
让“志愿红”成为文明底色
在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落地落实过程中,兰州市把准百姓脉搏,找准情感共鸣点,建立机制激励市民参与,将文明实践变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兰州市一方面把参加文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以文明创建带动群众文明实践;另一方面各街道社区积极探索文明实践积分机制,鼓励志愿者、市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用小积分换小奖品,激发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
今年2月,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推出了志愿服务积分活动,社区的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们都被列入志愿服务活动积分册。随机打开记分册,每一位志愿者的页面里记录着他每一次的志愿服务类别、时长、内容、处理结果和积分情况。社区按照不同的处置内容和时长统计进行积分,年底汇总积分。同时,联合辖区爱心商户,制作了积分卡,用于打折。
山字石社区党委书记杨静介绍,社区“巾帼家美积分超市”,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引领社区妇女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基层治理和好家风正能量的传播。社区通过张贴积分表,建立积分兑换登记表、物品分值表等台账,有效促进积分超市活动开展,吸引47名妇女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目前已兑换了近千元的小礼品。
一个个理论阵地、一次次暖心服务、一桩桩惠民实事……文明如水,润物无声。这是一束束温暖的文明之光,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温度、深度和气度。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雨欣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