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在南安眉山乡外寨村,39岁的苏伟艺打开羊圈,数十只羊“倾巢而出”,奔向山野中。他看着羊儿欢快地满山跑,笑得灿烂。
苏伟艺患有三级智力残疾,父母早已去世,也没有兄弟姐妹,目前和养子同住在叔叔家中。自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他被纳入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乡、村两级帮扶干部针对他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产业帮扶金用于发展养殖业,他的叔叔则帮忙一同管理。如今,叔侄俩养了牛、羊、鸡、鸭和蜜蜂,原生态产品不愁销路,苏伟艺实现脱贫,走上奔小康之路。
□泉州晚报记者陈灵黄耿煌通讯员赵颖嵘石倩雯
养殖家禽家畜产品不愁销路
见到记者时,苏伟艺从屋里拿出水壶递给叔叔,70岁的苏清洁泡了一大杯自家产的蜂蜜水招待大家。蜂蜜水香甜可口,听到记者称赞,苏伟艺腼腆地笑了。随后,记者跟随苏清洁叔侄来到他们老房子门前的小空地,只见数个蜂箱整齐排放,小蜜蜂围绕蜂箱飞舞。“共有近30个蜂箱,蜂蜜品质好,每年都能很快就卖完。”苏清洁说。
深入山林,远远就听到羊群的“咩咩”声。走近羊圈,数十只羊待在羊圈里,闸门一开,羊群一涌而出,朝着山野奔腾而去。“目前在圈的有35只,因为采取放养模式,还有一些羊‘出走未归’。”苏清洁笑着说,三四年前,几只羊“离家出走”,去年年底突然回来了,还带回20多只小羊羔,他们感到很惊喜。
除了蜜蜂和羊,他们还养了6头黄牛、六七十只鸡鸭。叔侄俩各有分工,“简单打理由伟艺做,比如把麦麸、次米和地瓜、南瓜等拌成饲料喂鸡鸭,早晚各一次。我则早晚为牛和羊补一些麦麸、稻草、牧草等。”叔侄俩不仅销售牛羊肉、蜂蜜,还卖牛奶。顾客看重产品品质好、原生态,均上门采购,产品不愁销路。“有一次,一位安溪顾客开车上来,宰了5只羊下山。”苏清洁说。
用双手努力奋斗对生活更有信心
以往,苏伟艺的唯一经济来源是低保金。尽管有叔叔照顾,但随着年岁的增大,村干部也担忧着苏伟艺以后的生活。“乡、村两级帮扶干部分工明确,三天两头入户谈心,告诉伟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外寨村村委会主任苏彰全说,他们讲述了身边的致富典型人物事迹,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伟艺。最终,结合其自身意愿和实际情况,帮扶干部确定帮助苏伟艺发展养殖业。
定好目标后,帮扶干部帮他争取产业帮扶资金。苏家叔侄从1头牛、5只羊开始,慢慢学习养殖知识,吸收好的养殖理念和经验,不断提升养殖水平。“工作人员会指导养殖相关技术和粪污处理,教他们科学养殖。”眉山乡畜牧兽医站站长黄金灿介绍,每年春秋两季,他们也会为脱贫户的牛羊和鸡鸭免费做动物防疫,保障养殖业安全、健康发展。
渐渐地,叔侄俩的养殖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为扩宽鸡鸭、蛋类、牛奶、蜂蜜等销售渠道,乡村两级帮扶干部也积极出力,巩固好脱贫攻坚的成果。“党和政府对伟艺的帮扶力度很大,他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每天干劲十足,对生活更有信心。”苏清洁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