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消息:“买买买”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
有人说,11月9日是“”,讲的是防火;11月10日是“”,讲的是防盗;而11月11日,那要防的必须是各种各样的“买买买”和“剁手族”。
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在线发表的一篇分析称,现如今强迫性购物作为一种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5%,大学生、女性都是高危人群。如果你也是一个“剁手党”,你怕了么?
如果要对一个“剁手党”说,“买买买”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那么TA一定会很不快。不过这里,我们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个里只有5个属于强迫性购物
好消息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买买买”都属于强迫性购物,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疾病;而坏消息则是,强迫性购物并不是一种罕见病。
因为根据匈牙利专家一项涉及三万多人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具有代表性的成年群体中,强迫性购物的总患病率为4.9%,以大学生群体和女性群体居多。
换句话说,个人里或许可能就藏了5个“购物狂”,而且这5个人的情况确实可以以疾病来论了。
“强迫性购物我们通俗称为‘购物狂’,和一般的‘买买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区别总结起来就是:你买这个东西为了啥?”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说。
不得不承认,有了网络购物后,“逛街”越来越方便,海外淘货、货比三家都不是问题,加上收入增加,许多人的购买欲确实空前高涨。不过,绝大多数人购物,冲得还是“这样东西我想要”。
“现在确实有些人购买欲望非常旺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并因此负债。但如果他们购买的那些东西,的确是他们需要的,或者喜欢的,那么这只能说是个人消费理财观念的问题,但并不属于强迫性购物范畴。”袁勇贵打了个比方:比如你每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却看中了价值几万的包包,朝思暮想还是忍不住买了回来,从消费理财的观念上这或许有待商榷,但这行为本身并不能算病态。
“强迫性购物”者的购物初衷,却是标准的“只重过程,不看结果”,买了什么不重要,购买的过程才是他们“爽”的根源。所以即便事后肉痛,债台高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他们也无法做到“剁手”。
囤积癖:“剁手族”的“好伴侣”
值得注意的是,在“买买买”浪潮下,还有一群人也冒了头。
这些人热爱收集,但并不是讲究的收藏家。他们可能买来一堆东西,放在家里不用;或者仅仅购买一个东西,就要收集全套颜色/型号;又或者无论外出旅行还是出门吃饭,都会把能顺的顺回来,放在家里,越堆越多。
这类人号称“仓鼠星人”,就和小仓鼠一样,有啥“食物”都喜欢先塞嘴里、藏窝里,可囤着囤着却可能忘记去吃。等到某一天被忍无可忍的家人、朋友全部清理掉后,要不了多久,他们的“收集”就又堆满房间了。
袁勇贵说,虽然这些表现看起来和强迫性购物很像,但在心理学上,都属于一种相似的控制障碍。
两类情况 请特别注意
虽然说“强迫性购物”和“囤积障碍”作为两类精神障碍,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分辨两者和正常的购物、收集行为之间的差异,但袁勇贵还是提醒我们,要小心两类特殊情况。
“如果一个人本来很节俭,突然之间变得大手大脚,同时还伴有其他的情绪或言行异常时,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警惕,这可能不是强迫性购物,而很有可能是躁狂。”袁勇贵说,强迫性购物患者的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购物上,而且他们的情况比较“一以贯之”;但躁狂患者却会伴随情绪高涨、言行夸张等表现。尤其是一个本来购买行为还算正常的人,突然买来很多东西,转手就兴高采烈地送人,同时总是表现得异常亢奋,情绪特别高涨,行为极度夸张,思维特别活跃,那么身为亲友家人,最好还是要陪伴其去专业人士那里看一下,排除疾病的可能。
相反,如果是老年人突然出现囤积症表现,同时还伴随记忆力、注意力方面的障碍,则需要警惕是不是老年痴呆所带来的认知功能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囤积行为。对于这种,也需要专业医生的及时介入。
双十一大战在即,这些提醒你要注意:
1、要下手?别急,看看是不是明码标价!
提醒书说,在网络上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同实体店一样,自觉依法明码标价。标价内容要真实明确、清晰醒目,价格变动要及时调整。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2、太便宜?小心,可能是虚构原价!
提醒书说,禁止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虚构原价,标示的原价属于虚假、捏造,不是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最低交易价格,或者从未有过交易记录。在对未销售过的商品开展促销活动时,不得使用“原价”“原售价”“成交价”等类似概念。
3、太实惠?陷阱,或许是虚假折扣!
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有价格承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虚假优惠折扣,标示的打折前价格或者通过实际成交价及折扣幅度计算出的打折前价格高于原价。
4、仅限今日?看到这样的标题要长点心!
使用“仅限今日”“今日特惠”“明天涨价”等不实语言或者其他带有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等标价,诱导顾客购买。
5、全网最低必须买?别被店主忽悠了!
声称“特价”“清仓价”“全网最低价”“市场最低价”“出厂价”“零利润”等,但价格表示不真实、不准确,没有依据或者无从比较。采用与其他经营者或其他销售业态进行价格比较的方式开展促销活动时,未准确标明被比较价格含义,或被比较价格无来源依据。
6、赠品超丰富?小心均为假劣商品!
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以低价招徕顾客,以高价进行结算。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有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模糊标示价格附加条件。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
7、遇到上述情况?打!
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表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将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及时制止和依法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保持价格举报热线畅通,及时受理群众价格投诉举报。对群众反映的涉嫌价格违法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严肃处理。
8、选择小额度的借记卡绑定网购账户!
不少网民在网购时用的都是信用卡,但信用卡可以透支的特性却也容易招致祸端:网络骗子只需知道卡号,再骗取受害者捆绑手机的短信验证码即可,甚至无须支付密码便可盗刷受害者的卡片。
因此,用户应选择小额度的借记卡绑定网购账户。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修改卡片每日消费额度的方式来降低盗刷的风险,让骗子无力猖獗。
9、点开网络链接前要当心!
今年”双11“的第一个关键词便是“预售”,更有很多商家给自己的老顾客直接发短信提醒有新品预售信息,这也给骗子提供了方便。
近期就有不少用户收到了陌生商家发来的促销短信,还提醒仅剩几件赶紧购买,一旦用户贪便宜着急购买,点击了短信中的商品链接就中了骗子的圈套,付款后才发现是虚假链接,骗子怎么可能还等着尾款,首付款拿到手就赶紧逃之夭夭了,钱款也不知去向。
还有一种可能,我们无意中打开的链接地址就是木马病毒的根源,而后骗子会借助这个机会盗取客户的银行卡密码。所以,点开网络链接前,一定要仔细分辨。
10、网购被坑了,找他们投诉!
①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异地投诉需加拨区号);
②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 ③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购投诉平台)。
如果你在网购时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拿起手机,不要犹豫!
(综合金陵晚报、人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zhouwanbao.com/qzwbnr/1935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