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汉子的走读生涯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黄永玉先生被誉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年邮票、“酒鬼”酒的包装,深受大众喜爱。《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在黄永玉心中酝酿七十余年,85岁时付诸笔端、持续写作,迄今已逾十三载,已出版《朱雀城》《八年》。如今,系列小说再添新篇《走读》,从容、沉稳、诙谐、活泼的风格始终保持着惊人的连贯与完整。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以黄永玉的故乡和他经历的人和事为原型创作的鸿篇巨制。小说从主人公张序子两岁开始写起,写了他的太婆、爷爷、父亲母亲、姑姑和表叔们一个大家族,和他们生活的朱雀古城的四季时光、风俗民情、各色人物。当朱雀城逐渐衰败的时候,12岁的张序子又不得不漂流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八年流浪历险,逢当民族抵御外辱的生死时期,他孤身游走于闽东南一带,见识了海洋文明和别样人情,艰难求生,长大成人。这部“长河”式的小说沿途景致异彩纷呈,境界开阔,气象雄浑。

而到了《走读》里,故事从刻木刻的年轻张序子开始讲起。他在厦门边上教半年小学,攒下一张机票,只身登上大上海。此后的日子则全凭勇气、运气、力气了,吃的、住的、穿的问题兜头盖脑先把他打蒙了,生在朱雀、闽南长大的张序子一度连穿过马路都是难题……整个《走读》可以说是一部“流浪艺术家之歌”。捉襟见肘的困窘、难堪中的失望,张序子的日常生活行止黄永玉都在笔下细细写了出来。艺术上的孜孜以求、朋友们的善行相助,令张序子一日一日用心用力地见识生活这所大学堂。

张序子屡屡行走在刀锋边缘,却总能逢凶化吉;胆大不信邪,身无一文走遍天下;他心软多情,为了一些人和事终身牵挂。没有哀怜、沮丧,倒有诙谐和幽默的勇气,既是歌咏也是感喟。他娶了妻室,担着另一个人衣食周全的责任。小说的长河流经至此,显出了“沉郁”和“凝重”,要真刀真枪搏生活、打世界了。在大上海,贫穷是翻倍的,胆寒是翻倍的,谨慎是翻倍的,用力也是翻倍的。这里写到了他怎么投奔朋友,怎么得到了第一笔稿费,怎么买到了一双禁穿的鞋,怎么得到了一间市区的租屋而又不堪重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张序子的种种活动中,那一餐一餐的饭食写得十分具体,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一箪食、一瓢饮”得之不易。

黄永玉曾说:“活得这么老,常常为这些回忆所苦。”今年98岁的黄永玉,实实在在跟百年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他的人生跟时代和历史紧紧地缠绕。在《走读》里,黄永玉有一段自况:“我也不清楚,一辈子不晓得从哪里得到和敏悟。上当倒霉之后不叫痛,不骚心,甚至不当是一种教训,把自己的傻行当作笑料去取娱朋友。更不做借酒浇愁的类似表演,让朋友来分担我的小小疼痒。”这番自况可以理解为是“无愁河”三个字的来历:虽然自小到大经历的是满满的哀愁和伤痛,却从不停下来舔舐伤口,只是一味地前行。

《朱雀城》当年出版时,黄永玉给读者的献词是:爱,怜悯,感恩。这是他写作《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题旨。虽以木刻和绘画赢得巨大声誉,黄永玉却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的行当。他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诗歌作品时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后来他在回忆沈从文的文章里说:要写历史,恐怕就是这种“长河”式的历史吧?他的这个见解,或许就是我们理解《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洋洋数百万言的钥匙。

黄永玉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如同他的绘事,《无愁河》的写作,十几年如一日的稳定雄健,详略剪裁,处处得当,更带着稀有的自由神思,嬉笑诙谐、议论宣忽,无不妙趣横生。因为他的性格很幽默,流露在小说里也很有趣。所以,读他的书总是欲罢不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zhouwanbao.com/qzwbnr/19358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