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为何成ldquo被骗rdquo

导读

近日,正值学校陆续开学之际。而学生群体遭遇电信诈骗的消息,又一次把个人信息泄露的话题曝露在了公众的视野中。

从以往的遍地撒网到现在的精准定位,学生成了骗子们的首选“客户”之一。类似事件频发,究竟是谁出卖了他们的个人信息?

这几天,当我们还因为临沂女孩徐玉玉,因个人信息泄漏,被骗走了家人东拼西凑的元学费不幸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时,类似的事件却再度发生。据媒体报道,山东一名学生宋振宁疑似因遭遇类似的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最新消息显示:罗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已成功告破,主要犯罪嫌疑人郑某某(男,29岁,福建泉州人)、黄某某(男,26岁,福建泉州人)等2人被抓获归案,其他犯罪嫌疑人正在追捕中。

此外,临沭宋振宁被骗案侦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锁定2名犯罪嫌疑人,抓捕及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校园为何成“被骗”重灾区?

“之前,也曾听说过一些关于学生上当受骗的新闻。我当时的想法是,这肯定不可能,怎么会被轻易骗钱呢?直到自己的身边发生了这些事情,我才惊讶地发现,学生群体是多么脆弱和单纯。”

在山东某校读书的李同学在网络问答平台“知乎”上表达了自己对学生群体被骗的看法。李同学在校期间有过两段被骗经历,虽然被骗钱数不多,但也让她感觉“非常惶恐”。

“学生找低价租房,没看房先打款被骗看房费”“女子以介绍家教为名骗取中介费,20多名学生受骗”“女学生天津见网友,被骗进传销窝”……这样的新闻总是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而到了新学期开学,当懵懵懂懂的新生远离家人正式走入校园,针对新生的各类骗术更是层出不穷。

近年来,不少地区都曾发生针对学生群体的诈骗案件。据北京警方消息,年前4个月,首都高校日均发生电信诈骗案件2.9起,发案量已占到高校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学生群体渐渐成了诈骗分子眼中好骗的“香饽饽”。

有猖狂黑客:国内学校,一半数据我都有!

一名资深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澎湃新闻的记者表示,徐玉玉的信息有可能是被黑客盗取后,卖给了诈骗人员。据他称,有团队曾试过“侵入”临沂周边多个市县教育局的网站,发现几分钟就可以进入,相关信息可以随意浏览和下载。

这名技术人员称,目前黑客盗取个人信息,已形成一个巨大产业链,一部分黑客在黑进某些网站获取信息后,再在一些论坛、社交群中贩卖信息。

据部分数据贩子称,他们手上有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各类数据,不只是学生的电话数据,股民的账户数据、机票数据、网络购物数据、新生儿数据等等,他们都可以出售。

有媒体记者以“购买数据”、“电话销售”等关键词,通过QQ软件查找,找到一两百个相关的群,这些群销售包括“精确数据购买”、“机票数据”、“淘宝数据”、“保健数据”等手机号码资源。

据卖家介绍,他们主要是做电话数据销售,这种数据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精准的,电话与机主的姓名都有;另一类是比较模糊,仅有电话号码。在售的数据类型很多,其中便包括学生类的电话数据。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据卖家报价,元可以买到个电话信息;10万个电话信息卖到元,20万个电话信息卖到元。数据的新鲜程度与价格挂钩。关于数据范围,有卖家宣称买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地区。

某专业财经媒体的报道还提及,有“业内人士”甚至宣称,“国内学校,有一半数据我都有。即使手头没有的,只要你告诉我名字,我也都能拿到。”

此为,以手机诈骗为例,成本极低也是此类案件泛滥的重要原因。比如:不用自己身份证注册一个无法溯源的手机号码最低成本只要3元钱,“没有卖过”的一手学生数据只要1-2元/条。这意味着,只用5元成本,消费者就可能面临一次天衣无缝的“诈骗”。

媒体暗访线下各种虚拟运营商(简称“虚商”)号码代理商以及数据贩卖商了解到,从上游的数据泄露,到下游作案无法溯源的虚假号码均存在一个完整的地下诈骗产业链。

个人信息泄漏,源头何在?

关于这些个人隐私数据的来源,有一位卖家称,他们获得电话号码的其中一个来源,是通过财经网站提取的。

网络安全专家、猎豹移动安全研究员李铁军解释,这可能是通过一个程序,只要用户登录这个网站,电话号码就会被抓取,但这些电话号码绝大多数不是实名的。前述卖家还透露,其出售的数据的另一个来源是,自己去“开发”。这个所谓“开发”,正是向银行、证券公司、大型门户网站、购物网站等机构里的个人去购买。不过该卖家称,现在这样的渠道越来越难了。

另据澎湃新闻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到10起涉及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案例显示,其中5例,泄露信息者分别是学校、银行、电信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甚至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另外3起案例的作案者通过技术手段入侵网络信息平台窃取个人信息;还有两起案例,涉案人员从互联网购买到公民个人信息,并向他人非法出售从中牟利。

亦有多位专家介绍,个人信息泄露有三种情况:一是接触到数据的工作人员人为泄密,二是黑客入侵目标获取数据,三是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如IT系统服务公司)获取数据后泄密。

  

相关办案民警介绍,很多网站都有网民个人信息数据库,但网站防火墙并不完善,会成为黑客入侵的对象。更严重的是,培训机构、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银行、房产中介、保险公司、快递公司等企业的不法员工,为谋取私利向违法机构和个人售卖公民的个人信息。

  

一位教师称:“学校、教师、教育局、招生办,能拿到学生数据的部门太多了,很多人都可能成为泄露数据的源头。不光卖学生数据,学校教师的数据也都被卖出去了,老师天天都接好多推销电话……”

  

学生群体防骗意识弱,数据管理者安全投入不足

除了上述渠道,黑客正成为泄漏个人信息产业链上最大一环,一部分黑客开始专门倒卖各种数据,而一些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的数据往往很容易被盗取,因为这些机构的业务现在与互联网的结合很紧密。而做好信息安全需要比较大的投入,其在选择安全方案上难免受限。这就为后续信息泄露埋下了伏笔。

按教育部、公安部发布的《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试行)》、《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全面推进教育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目前已在全国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定级备案工作。

两份通知中,对教育行业建议的最高安全保护等级为第三级(级数越高要求越高),当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需求提升安全保护等级。与之相比,银行部分系统的最高防护等级为第四级。

“另外一个情况是,这些教育机构网站存在的漏洞并不高深,很容易被入侵”,李铁军表示。上述资深计算机技术人员也表示过,其了解到,一个黑客团队几分钟内绕过某市教育局的网站防火墙进入后台。

另外,学生群体薄弱的防骗意识也是骗子们很好下手的切入点。

辽宁警察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李富超自年起从事治安学教学工作,他认为,目前针对学生群体的诈骗案件多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阶段中国诈骗案件发案普遍。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时不时接到各类诈骗信息、诈骗电话和非法电话的骚扰。二是学生群体相对社会上的成年人来说生活阅历少,防范意识不足。

比如,很多学生没有出过远门,更没有独立生活、独立面对陌生人的经历。因为防范意识极度缺失,很多人第一次回家途中就被骗走手机、偷走行李物品。

此外,因近年来就业压力巨大,一些毕业生因工作不容易找到,很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编织的圈套,遭遇“黑中介”,被骗取高额介绍费、体检费、服装押金等。

正因学生群体社会阅历浅,对他们开展防骗教育也就显得尤为必要。长春建筑学院保卫处治安科干事赵占元表示:“防骗教育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和提前预防作用,可以减少一般的诈骗案件发生,抑制重大财产损失,这对学生个人和学生背后无数的家庭都是很有意义的。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也能营造校园良好的法治氛围,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掌握隐藏的新型诈骗的典型案例(不少受骗者选择不报案),给予及时的指导、提醒、分析和干预。”

据目前调查所知,徐玉玉事件的诈骗者使用的是一个“”开头的电话号码。对此,腾讯安全管家陆兆华介绍,“”号段与“”号段同属虚拟运营号段,同时也是诈骗高危号段。“”号段后,各电信运营商投入使用“”号段,随后成为诈骗多发号段,运营商只好新推出了“”号段。然而,“”号段很快便“沦陷”……

陆兆华表示,虚拟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他们就像是代理商,从目前国内3大运营商那里承包一部分通讯网络的使用权,然后通过自己的计费系统、客服号、营销和管理体系卖给消费者。

教育部发文提醒新生防骗,防骗指南不可不看!

近期,数次发生的针对学生群体的诈骗事件已经引起来教育部门的注意。教育部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发文提醒新生:谨防受骗!

此外,日前,山西省公安厅发布了开学季“新生防骗指南”,重点详解多种针对新生的骗术。

链接

骗术1虚假承诺中介陷阱

骗术特点

有些学生家庭环境可能不太好,希望可以通过打工缓解家庭困难,但有个别家教中心会以几十元中介费的要求承诺提供家教机会,但可能你只试教一次便被辞退了,这是常见的骗人方法。

防范措施

新生入学应先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不要盲目寻找各类兼职工作。

骗术2热情帮忙借机行窃

骗术特点

骗子“欺负”新生人生地不熟,在车站、学校门口冒充新生接待员,“热情”地帮忙看管皮箱等物品,再“调虎离山”,借机偷走行李。

防范措施

陌生人对你过分热情时应保持警惕,物品不要轻易离身,以免被骗。

骗术3推销假冒伪劣产品

骗术特点

到寝室推销是新生经常遇到的骗局。骗子所推销物品多与新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文具、手机、电脑之类。此类推销的产品多为假冒伪劣产品,一旦售出很难再联系上推销者,更不会有相应的售后保障。

防范措施

对陌生推销者的花言巧语不要轻信,买东西时最好到学校内外的正规超市购买。

骗术4诈骗电话

骗术特点

通常在非正规经销商处购买电话卡后,会接到一些诈骗电话或垃圾短信。有的接到的电话内容类似资助新同学学费、生活费等理由,骗取银行卡密码。还有的打电话自称是教育部门或校方以返还学费等为名,让学生提供卡号、密码。

防范措施

对自己的隐私要严格保密,遇到此类事件要先向有关机构电话求证,遇到欺诈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骗术5冒充老乡趁机盗窃

骗术特点

刚入学时,新生相互不认识,骗子正是利用这一点,装扮成新生或者老乡和学生套近乎,骗取他们的信任,并趁机盗走学生财物。

防范措施

对陌生人要想办法确认其身份,另外,宿舍记得及时上锁。

骗术6冒充老师骗钱财

骗术特点

报到后,在宿舍寝室休息,有人进来说:“你们是今年的新生吧,我是某某老师,这是某某卡请把费用交一下。”既然“老师”来了,就赶快交钱吧,付了钱拿了卡,这个“老师”是谁,没人认识。最后才发现被骗了。

防范措施

骗子往往就利用这个机会实施诈骗,所以要记住,在正式上课之前,你只认一个人,就是辅导员,而且是你的辅导员!

骗术7“孩子”要钱

骗术特点

“爸妈:我的钱卡丢失,速汇学费和生活费到我同学的银行卡上……”由于子女到外地读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家长会收到这类短信,如果一旦与子女联系不上,比如关机、手机没电等情况,可能就会稀里糊涂上当。其实骗子是用骚扰电话等手段促使新生手机被迫关机。

防范措施

首先心态要保持平静,切忌慌乱中上当受骗。家长应立即拨通子女电话,一问便见分晓。如果诈骗短信中提到“手机没钱了”,这可能是骗子的计,当事人可先给子女的手机缴费,再联系,立马真相大白。一时联系不上,还可与子女的同学、朋友、领导、老师等联系,同样可避免上当。

骗术8孩子出“车祸”

骗术特点

骗子往往假冒“医生”“老师”“同学”等人物,谎称大学生发生交通事故、出现意外病情,要医院的账号,从而向家长行骗。

防范措施

大学生一定要谨记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手机借给陌生人,要把身边较为熟识的辅导员、老师或是同学的联系方式交给自己的父母,一旦遭遇骗局,方便父母核实情况。

提醒:做到“三多”,切记“三不要”

警方提醒广大新生和家长,开学季防诈骗,要做到“三多”——

一要保持通信畅通,多和家人联系,互通信息;

二要多问,多向学校里的老师、辅导员等了解学校及周边的环境、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三要多留意网上披露的一些诈骗案例,吸取前人的教训,当骗子找上门来的时候,就没那么容易被其骗术迷惑。

同时,警方提醒广大学子,切记以下三个“不要”——

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如身份、家庭成员、地址、电话等;

不要随意搭乘车辆,不法分子很可能会打着校车的幌子来接新生,进行诈骗甚至盗抢;

不要随意接受帮助,很多车站都会有“小红帽”帮你拿行李,不法分子会趁机盗抢贵重物品。

编辑/常江骆沙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澎湃新闻(记者王选辉戴高城)、新华网、央视新闻1+1、搜狐新闻、腾讯新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zhouwanbao.com/qzwbys/19355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