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创译词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周年
杨世廉撰文
本文首发于《泉州晚报》年4月20日
清朝末年,西风东渐,新文化潮流冲击着古老的汉语,大量外来语和科技术语涌入中国。如何贴切精当地翻译这些词语,常使国内的学人译者们煞费一番苦心。诚如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所叹:“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足见译事非易。
英语ECONOMY一词被译作“经济”二字,应归功于孙中山(-)先生的创举。初始,有人将它译为“富国策”或“理财学”。但孙中山先生认为,上述译法“皆不足以赅其义,惟有‘经济’二字的意思似乎相当”,遂博得国内翻译界同仁的普遍赞同,自此一锤定音并广为袭用,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专有术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本与财务并无直接相关,其原义为“经国济世”或“经国济民”,即指把国家治理好,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意思。
隋朝大思想家王通(-)的《文中子》里,就有“皆有经济之道”的话,意思是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令弟经济士,谪居我何伤”。这是李白在他堂弟李台卿谪迁江南时送给他的一首诗。诗中称赞李台卿是个有治国济世才能的人,虽遭贬谪,我又何须感到忧伤?
《宋史》记载,理学家朱熹(-)颂扬宰相王安石(-)说:“以文章节行高一世,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指的是,王安石的文章与品行均高人一等,尤其能以挽救世风,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清代左宗棠(-)有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其中,“两司马”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前–前90)与司马相如(前-前),他俩都以文章著称于世;“一卧龙”则指的是尽人皆知的三国时期政治家兼军事家——南阳卧龙先生诸葛亮(-),他的治国安邦本领当推首屈一指。
然而,归根究底,孙中山先生的这一创新词并非取材于汉语,实乃借用日语作为通假词。按日文汉字“经济”二字,原解释为:“人类利用财物以充实其欲望的一切行为。”
而今,在现代汉语中,“经济”一词又进一步引申出“节省、奉俭”之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词。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白癜风名医送健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kyfjt.com/qzwbyx/1935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