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一条新闻两处错
年8月16日19点,我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第三条节目《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发现有两处文字值得商榷,不揣冒昧指出,以就正于大方之家,切磋于广大观众。
一、“会议指出,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近两亿人,老年化发展迅速。”(见视频截图1)
这是一个病句。“达到近两亿人”的说法不合逻辑,“达到”和“近”自相矛盾,“达到”是已经够上,“近”是接近,到底是已经有两亿人呢,还是将近有两亿人呢?不得而知!
如果已经有两亿人,可改为“已达到两亿人”;如果还没有两亿人,则改为“将近两亿人”。
二、“公办养老机构做好为无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和抚养人、失能半失能等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见视频截图2)
这句话用词不当。“抚养人”的“抚养”一词是“关心爱护并教育培养”的意思,只用于长辈对晚辈,如“∽子女”。晚辈对长辈,应该用“扶养”。“扶养”既可用于平辈之间,也可用于晚辈对长辈。
这里的“抚养人”,应该为“扶养人”。
(视频截图1)
(视频截图2)
指错央视妥否请看舆论热评
(新浪微博头条截图)
网友热评集锦
对《新闻联播》就该“吹毛求疵”
毛开云
我国最权威、观众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也会有错别字?这在常人看来不太可能,不过对于“专业人士”就不一样了。马鞍山市当涂县退休语文老师夏传寿就在8月16日晚7点播出的《新闻联播》中找到了两处“疑似”文字错误。(8月18日《金陵晚报》)
倘若《新闻联播》真是这么说的——“达到近两亿人”、“公办养老机构做好为无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和抚养人、失能半失能等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那么《新闻联播》真是错了。一条新闻两处错,《新闻联播》太不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新闻联播》也是如此,这已不是《新闻联播》第一次出错。2年12月8日晚播出的《新闻联播》中,出现上一条新闻尚未播放完毕时,导播就将画面切换回了演播间,主播李梓萌开始播报下一条新闻,导致出现两条新闻“混音”播出的错误。当晚9时许,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进行了解释和道歉:“今晚《新闻联播》因导播员口令失误,导致画面切换错误,特此向观众朋友表示歉意。”
人恒过,然后能改。《新闻联播》有错也改该。其实,《新闻联播》不仅一直奉行“金标准”,而且不断求新求变,打造“亲民”风格。曾几何时,网友疯狂地为《新闻联播》挑刺,兴起“纠错门”——主播补妆、打哈欠、念白字、打嗝等举动被摄入镜头。特别是近几年,细心的观众惊奇地发现,《新闻联播》早已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走了下来,走近“民声”、走进百姓、走进生活、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正是观众敢于为《新闻联播》挑错的原因,也是《新闻联播》出错之后能够得到网友“一边倒”理解的根本原因。
《新闻联播》这次出现的两处错,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在各种媒体上,“老王今年60多岁”、“走了大约两小时左右”、“接近十来人”之类的错法还少吗?“抚养”和“扶养”是很专业的法律知识,媒体上出现的“不专业”的问题实在太多太多。因为《新闻联播》的特殊性,观众就该《新闻联播》“严格审查”甚至“吹毛求疵”,这是对《新闻联播》的热爱,也是希望《新闻联播》在规范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带个好头。
错误难免,但有些低级错误不该在《新闻联播》出现。观众敢为《新闻联播》挑错,并对错误给以宽容和理解,这既是央视不断努力的结果,也是观众不断成熟的表现,更是社会逐渐走向理性的一种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的宽容度和包容度必定大幅提升,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
(原文网址: 既已“达到”,何需再“近”?对待老人,焉用“抚养”?夏老师“咬文嚼字”之下,所指“错误”是否成立,暂可放一边,他的这种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精神,却很值一赞。 毋庸置疑,电视字幕成错别字“重灾区”,已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对一些娱乐节目而言。文字的“漏洞”百出,一方面给观众理解带来麻烦,另一方面,由于电视的非常普及,此类“字里行间”的不拘小节,无形中又有一种“无言之教”:汉字尽可被“摆弄”,语言大可出“故障”。这在人们运“指”如飞,却又常“提笔忘字”的当下,非常不足取。 对于夏老师的公开质疑,目前央视还未正式回应。其实,笔者之见,无论夏教师的质疑是否正确,央视都应出面回应一下。一来,“达到”与“近”,这两个意义相反的字(词)并列使用,确实易使人产生误解;二者,即便此处“疑似”为“真正”,也只属操作失误或专业能力问题,可一旦知错不理、不改,就是认识态度与工作作风问题了。对于央视这样的国家大台,其“举手投足”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
关于国人对汉字的掌握情况,央视科教频道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显示,对那些常用字,即便是一些成年人,也常错误频出。就在日前,央视新闻频道又从北京市初二年级的暑假语文作业中,随机抽取一些汉字填空题,拿到街上测试,其间参试人员有大学生、退休工人、公司职员、外地游客等,结果却惊人相似:提笔忘字,说易写难,令人非常尴尬。如此汉语遭冷落,汉字很难堪,再联系眼下各电视频道上的错字“流行”,别字“打眼”,其间的警示意义,一目了然。
对于汉字的使用与发展,“咬咬”更健康,“嚼嚼”更俊朗。尤其在眼下,夏老师的这种特别“爱好”,真的很有必要,也应引起人们(含电视台)的重视与学习。
(原文 8月16日晚的《新闻联播》可能有几亿观众在观看,然而有一人却对于其中的两段新闻格外在意,甚至通过回看来核实自己的想法。新闻的内容没有新颖之处,也不是所谓的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其根源在于里面隐藏的错误。 错误之一是“达到近两亿人”是一个病句。认为“达到”与“近”自相矛盾。“达到”是已经够上,“近”是接近,到底是已经有两亿人,还是将近有两亿人,从本文来看应该是不到两亿人,可改为“将近两亿人。 错误之二是对“抚养”一词的使用错误。在“公办养老机构做好为无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和抚养人、失能半失能等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中,“抚养”在法律上是专业名词,特指长辈将晚辈培养成人的行为,且只用于长辈对晚辈,所以老年人是不可能被“抚养”的。 两个看似简单的错误都是由一个退休教师发现,他叫夏传寿。看到这个平凡的名字,让笔者难以认可他口中的错误,毕竟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新闻联播》的权威不容忽视,而里面的文字更是在权威的监管下“问世”,因此质疑的成份占据了绝大成份,好奇之下笔者“度娘”一番,结果却给我当头一棒。 百度词条里不仅有夏老师的详细讲解,其经历更是让笔者为之前的质疑而倍感不安。年出生的夏传寿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可谓是科班出身,担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理事、研究员,增调到北京担任年高考语文试卷阅卷老师,想必资深的文字功底为其获得了如此殊荣,也让他的挑刺更加具有可行度。 这样的质疑既表现出权威不是不可质疑,同时也体现出权威不是绝对无误。任何一个个体都应该具备质疑的精神,也应该拥有接受质疑的勇气。首先,质疑是一种有能力的体现。话说老师最喜欢的不是安静、毫无疑问的学生,而是喜欢提问的学生,只有会提问才表明其学会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同样如此。很多的疑问正是来自我们自身知识的储备,倘若完全不了解,那就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的认知。 再者,面对别人的质疑,我们接受的勇气也必须拥有。面对旁人的质疑,很多时候会有人认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种狭隘的想法只会阻止我们前进的道路,要想自己更加的成功和优秀,那就需要我们虚心接受,真正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新闻联播》遭遇挑刺,可能会有尴尬,但是更多的会是提高。
(原文 我国最权威、观众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也会有错别字?这在常人看来不太可能,不过“专业人士”马鞍山市当涂县退休语文老师夏传寿就在8月16日晚7点播出的《新闻联播》中找到了两处“疑似”文字错误。《金陵晚报》记者打电话求证,但截至发稿前,对方并未与记者联系。(中青网8月19日消息)
追溯历史,类似的失误在新闻栏目中并不鲜见:“空穴来风”、“差强人意”等成语语义反用,“达到近…”等语法错误招摇过市,字幕中人名、地名标示错误,连天气预报都会把整个省从地球上“抹掉”……这显然不符合国家级新闻栏目的作业水准。
虽说金无足赤,但作为中央新闻,黄金时段播出的《新闻联播》,一方面聚集了全国亿万观众乃至世界的 在电脑、微博不断抢占媒体江山的“e时代”,新闻联播等传统媒体依然能够引来如此密集的 如若放大来看,给央视挑毛病,或能撬开“双赢之门”。一方面,对央视而言,这既是一次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作为国内新闻界的权威,新闻联播有着严谨务实的传统。科学严谨地使用语言,既是对职业操守的敬畏,也是对观众的尊重。给《新闻联播》挑毛病,理应成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新闻质量的契机。如能从自身找问题,在语言、常识以及在撰稿、录制、编辑、协调等环节上下功夫,并对“挑刺者”坦诚回应,有则改之,必然能在赢得口碑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求是精神”因此得到激励。坦白说,和真理相比,权威不值一提。权威,除了其固有地位禀赋,更来自于社会公众的认可。如果将“挑刺者”视为对央视权威的挑衅,则这种挑衅更应该被当成崇尚真理的范例而受到褒奖和推广。实际上,这种“挑战权威”,正是当今社会所匮乏的的“求是精神”和对历史、科学和文化的负责态度。历史殷鉴,阙如公众对权威的质疑和挑战,科学精神、求是精神就会遭遇阻击甚至蒙难。或许,“只唯实,不唯上、不唯书”的独立思想的盛行,远比维护权威更值得期许。
话说回来,作为国内主流媒体,央视自然有任人评说、知错能改的度量。但愿越来越多的“挑毛病者”能和央视等权威一道协力,撬开这扇“双赢之门”。
(原文网址: 《新闻联播》中出现文字差错而成为媒体上的重要新闻,这样的报道给人的感觉或者要传递的信息是,《新闻联播》是不能出错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出错的。因此,退休老师夏传寿居然能够从《新闻联播》中挑出毛病,这好像是重大发明成果,值得大书特书似的。那么,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不是的。这样的新闻不应该成为新闻,实际是在神化《新闻联播》,也夸大了夏传寿老师挑错的意义。
诚如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所说的那样,《新闻联播》是我国最权威,也是拥有最多观众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国人的观感中,《新闻联播》作为国家级媒体的品牌栏目,因为其新闻来源的权威性,数十年如一日,始终遵循并扮演着庄重和严肃的脸谱,有着最广泛的影响力。随着公众和媒体言论自由度的提高,如今《新闻联播》偶尔也被公众调侃,只是总体上无疑代表了严肃新闻的模式,也是公众了解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的权威的窗口。这是由《新闻联播》的地位决定的。
但是,《新闻联播》作为一个电视栏目,自然与其他栏目一样,也是由记者们拍摄并通过编辑的编辑完成的。虽然可以也应该相信,鉴于这个栏目的重要性,其中的从业人员有着非同寻常的业务素养和敬业精神;但既然节目是由人来完成的,那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点差错或许不可避免,毕竟人无法做到永远是正确的。而事实上这些年来,在《新闻联播》电视屏幕上打出的字幕中,出现差错并非个例,而是时常会有的。有着“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早就“咬”过《新闻联播》的差错。只是作为普通公众或者语言专业人士,对于《新闻联播》中出现的差错,更多地表现出了宽容的心态,或者没有及时地给予指出罢了,并不意味着《新闻联播》的正确,更不代表着观众没有发现差错的能力。这样说当然没有丝毫贬低夏传寿老师的意思,只是希望新闻报道能够更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事实。
那么,夏传寿老师发现并指出《新闻联播》差错的看点在哪儿呢?看点应该在于夏传寿老师及时指出差错的认真,在于其勇于较真敢于“挑刺”的敬业精神,从而帮助栏目改进和提高工作,而不在于其发现差错的能力。尽管电脑的普及,已经使语言文字的运用面临挑战,但我们完全应该相信,国人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差到仅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发现《新闻联播》语言差错的程度。更多的观众只是因为惰性,或由于不知道指出差错的途径,或其他原因没有指出这种差错而已。如若不信,《新闻联播》不妨推出有奖征错,提高观众参与发现纠错的兴趣,看看国人的语言能力到底如何。
(原文 我国最权威、观众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也会有错别字?这在常人看来不太可能,不过“专业人士”就不一样了。马鞍山市当涂县退休语文老师夏传寿就在8月16日晚7点播出的《新闻联播》中找到了处“疑似”文字错误(据8月19日《人民网》)。
评论:亮点不再(在)《新闻联播》是否存在病句错别字,任何一家媒体都不能全部保证自己的语法没有错误,最大的亮点在于这位语文老师对汉字文化的严谨态度,有这样的严谨的老师,既是汉字文化之幸,也是他的学生之幸。
(原文 (原文 年8月16日的《新闻联播》:“会议指出,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近2亿人,老年化发展迅速。”
夏传寿老师认为,“达到近两亿人”是一个病句,“达到”和“近”自相矛盾,“达到”是已经够上,“近”是接近,到底是已经有两亿人,还是将近有两亿人,从本文来看应该是不到两亿人,可改为“将近两亿人”。
夏老师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里涉及到句法结构、时态和科学上的模糊表达问题。(一)就句法结构而言,“达到近2亿人”应该理解为“达到/近2亿人”,不能理解为“达到近/2亿人”。“近”与“2亿人”组成一个述宾词组“近2亿人”后才是“达到”的宾语。这句话省略了主语“老年人”,谓语部分是一个套着一个述宾词组的述宾词组。可见,尽管“达到”是已经够上,“近”是接近,但仍不能说这里的“达到”和“近”自相矛盾。(二)就时态而言,“达到”可以表示过去完成时;“将近”主要表示将来完成时,不可以表示过去完成时。而新闻联播里说我国老年人已经达到近2亿人,显然根据的是以前的某个统计数据。(三)就语义的科学性而言,尽管书面表达要求精确,但是,各行各业甚至在数学上也并不是总有百分之百,因此,人们在对所要陈述的问题难以具体地或精确地加以统计、确定或概括时,只能借助模糊词语来表达。类似用“近”这种模糊词语来表达的例子在书面语中俯拾皆是,如:由图可见,理论公式与实验数据几乎完全一致。照夏老师的说法,语义模糊的词“几乎”与语义明确的词“完全”也自相矛盾;殊不知,这里的“几乎”修饰的是“完全一致”。总之,由于统计我国老年人的精确数字,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的——几乎每时每刻都是,既有人成为新的老年人,也有老年人去世,两相抵消后的数字究竟是个什么结果很难说,起码不是人口学家的一般编辑没有能力作出判断;再说,任何新闻在发布时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如果有把握断定我国的老年人已经接近2亿,为了表述得严谨、科学和慎重,最好说“达到近2亿人”,不宜说“将近2亿人”——再强调一下,“达到”不仅有够得上的意思,后面有宾语时,还有截至某一时间即表示过去完成时的功能,而“将近”没有这个功能,因为它的意思是快要接近。可见,上引“达到近”不可以改为“将近”,倒可以改为“已经接近”。显而易见,“快要”和“已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副词。(原文中国白癜风界十大新星甘露聚糖肽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kyfjt.com/qzwbyx/1935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