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泉州文旅”哦!
丨远远望去,泉州湾大桥如长虹飞渡,十分壮观。(彭耕耘摄)
冬日的下午,我从后渚港出发赴蚶江踏访海丝遗迹。
泉州湾大桥如长虹飞渡,跨海掠波,隔海相望的后渚港与石湖港如今驱车十来分钟可达。同为回族的后裔,蚶江石渔村的郭姓村民到对岸的台商区百琦回族乡走亲访友再不必摇橹搭渡,真切地享受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便利。
丨虽隔海相望,但两岸同胞心中始终有一座互通往来的“桥”。(彭耕耘摄)
而在远处碧波荡漾的内海,海里外的台湾鹿港,与蚶江隔海相望。虽然两地还难有跨海长桥,但两岸同胞千百年来心中始终有一座“桥”,血缘亲情、民俗文化、宗法传统让这座桥牢不可摧。两地长期的对渡往来,既是海上贸易的需要,也是亲情交流的渴求。
顺应民间难以遏止的热情,清乾隆年间还特地开设了官方水道,并在蚶江设立海防官署,专司对渡事务。屹立于蚶江前垵村的《蚶江对渡碑》称“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该碑既是对蚶江渡历史地位的确认,也是两岸亲情的见证。
如今商贸渠道发达,交通便捷多样,但两地的民众始终割舍不下“对渡”,还把这一有着特殊意义的交流形式,留存为民俗文化。每年端午,海峡两边渔船对开,临岸展开泼水大战。那倾盆而下、挥泼成练的海水,诉说着团聚的欢乐、丰收的喜悦。船来船往,兜圈绕环,在哗然的水声中,相互传递着祝福。
海水泼水节,不仅引来十里八乡的助阵围观,连云南省旅游部门也组队前来观摩。他们说,云南傣族有陆上泼水节,蚶江有海水泼水节,泼到身上的水虽然咸淡各异,但心里都是一样的甜。对渡泼水,猜谜射虎,南音唱和,成为闽台交流的独特载体,也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丨林銮渡的码头上依稀可见当年所刻的字迹(彭耕耘摄)
在更远处的外海,万邦来朝的番船曾犁开碧浪。唐宋时期后渚蚶江石湖一带出现了18个渡口,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林銮渡,这里曾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千帆竞发,梯航万国,使泉州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发站。
这个古渡又名“通济桥”,其命名本意已难寻,但倒是形象地表达出通达五洲、直济沧海的含义。它也像是一座海上的桥梁,让“神秘的东方国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使古刺桐港出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船到城添外国人”的开放盛景。
满载华夏丝绸瓷器的商旅船队曾从这里起航,乘风破浪,驶过马六甲海峡,越过印度洋,开辟出远抵印巴、非洲的商贸航线。
郑和的船队,从这里扬帆出发,驶抵东南亚诸岛,给沿线国家带去邦交友谊,也去了丰富的物产及文明。
从古渡遗存的丈二铁锚中,可以想象当时郑和的舰船规模已足以称雄沿海一带。
丨六胜塔又名万寿塔,始建于北宋年间,是泉州湾主航道的古航标。(彭耕耘摄)
穿越历史烟云,无数船舶从林銮渡起锚,以金钗山上的六胜塔为航标定位轴线,一路漂洋过海。每当船老大鸣笛出港时,船上的伙计、商贩都不禁回头望着身后这片令人眷恋的渡口。挥手自兹去,何时是归程。猎猎的劲风,吹散了儿女情长。数月经年之后,当船只回港,远远望见六胜塔的塔尖时,全船人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此时满载而归也好,历经劫难也罢,见到了这座塔,就感觉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丨林銮渡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彭耕耘摄)
如今六胜塔、林銮渡已列入泉州海丝申遗点。迎送船帆无数的古渡、阅尽风云变幻的古塔,将以自己的文史价值,向世人诉说海丝古港的厚重历史。以史迹为傲的村民顾全大局,拆迁占道房屋,拆除养殖网箱,自觉为古渡古塔腾出视野空间。
蚶江不仅对文物周边进行修整维护,还扩展对全镇区进行卫生清理,乃至对便民服务窗口重新规整设置。镇党委书记刘艺波庆幸赶上了“申遗”这一盛世大事,他说这一届的镇党委政府躬逢其盛,在海丝史迹保护上自当不遗余力,以无愧于历史。
丨蚶江镇、村干部在林銮渡边探讨环境整治工作。(彭耕耘摄)
按照规划,不久的将来,海丝航海历史博物馆将屹立在蚶江古渡边。其所展示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在传扬那种无惧风浪、善商贾、重情义的精神特质。正是这种特质,让“丝绸之路”的精神千百年来持续传扬。
(作者: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彭耕耘)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合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看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