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海在“祭十班”民俗活动中讲话
十班公妈庙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祭十班”活动场面
青少年学生到“抗倭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前祭扫
洛江区实验小学班的学生在纪念碑前发言
郭清海向祭扫的学生介绍抗倭英雄事迹
“呜呼!恭维‘十班’公妈在天英灵……”每年农历八月廿八,泉州东门外一民间信仰祭祀活动就会如期举行,至今已经年,当地居民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明朝时惨遭倭寇杀害的祖先的怀念和祭奠。相关专家表示,这不仅是一场祭祀活动,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
年12月,洛江区政府将“祭十班习俗”列为洛江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5月,市政府将“城东祭十班习俗”列为泉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市政府将“城东祭十班习俗(洛江)”列为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祭十班习俗”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报记者吴志明/文
郭清海/供图
由来十个村庄同抗倭近百殉难者合葬
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鲜花、水果、玉帛等祭品摆上桌……年4月,原在泉州琯头村的十班公妈庙迁至万安街道岩山公园边重建,此后,每年农历八月廿八这天,洛江桥南社区岩山上,“祭十班”祭祀大典都会如期举行,大家共同缅怀抗倭先烈。
据洛江区市级非遗项目“祭十班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郭清海介绍,元末至明朝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屡遭倭寇骚扰抢劫,史称“倭寇之乱”。据《泉州府志》的“纪兵”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年)三月,倭寇侵犯泉州、安平、同安等地,焚烧民居,被军民拒退。当年农历八月廿八,一伙倭寇从惠安登岸,入侵泉州城东,在现古福泉大路(泉州琯头路段),行人和村民急忙逃入小山的草丛中逃避,本来大队倭寇已通过,但后面的倭寇听到草丛中有声音,便回马提刀杀进草丛中,见里面藏有众多男女,即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
周边琯头、古蓝、见边、古楼、桥南、杏宅、庄任、乌屿、浔美、西福十个村庄(十班)的村民得到警报后,组织乡人携带锄头、砍刀等作为武器,进行自卫还击,并派快马通知官兵和南少林寺武僧赶来救援,实施“关门打狗”的战术。乡民们几乎全歼这批入侵之敌,此后,倭寇多次到泉州其他地方进行烧杀,只有城东至桥南一带,他们再不敢来犯。
郭清海介绍,经过一番血战之后,与入侵倭寇战死和被倭寇杀害的村民有数百人,能够辨认出的死难者,被领回收埋,而其他面目全非的近百名乡亲,就统一埋葬在了琯头村的一处旷地里。后来,村民在收埋遗体的地方盖了一间小庙,也就是所称的琯头“十班公妈”墓庙。年4月,因万安开发区建设需要,“十班公妈”墓庙被迁至万安街道岩山公园边重建,也就是现在的“十班公妈”墓庙。
四百多年来,“卫乡御倭”的“十班公妈”,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参与抗倭的十个村庄各姓村民,把八月廿八这天抗倭遇难日,定为每年的公祭日,这就是祭祀“十班公妈”(简称“祭十班”)的由来。祭祀活动起初由官方主持主祭,后来转为民祭,再由十个村庄轮值主祭。
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闽南人文精神的反映
泉州市文化局原局长、泉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泉州西湖文化促进会会长龚万全表示,“祭十班”民俗活动是一种既有地方性又有共性的祭典活动,说其地方性,是因为它是在特定区域举行的祭典活动;说其共性,是因为它是抗倭斗争中一起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是对抗倭先烈的缅怀颂扬,也是对英烈的告慰和纪念,是十班乡民面对倭寇屠杀、奋起反抗并取得胜利的行为的充分肯定,举办民俗活动具有多种意义。
首先体现了泉州人民爱国爱乡的情怀,在面对敌人入侵时的大无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原汉人南迁,聚族而居,热爱乡土,守望相助,是闽南人固有的传统,十班抗倭义举,更是中华民族勇于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同时在倭寇入侵时,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通知附近十个村庄的乡民迅速集中起来一起对抗,也体现了泉州人民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的高尚品格,这些都是值得歌颂的。”在战争结束后,乡民们能够将无法辨认的殉难者合葬于村头一片旷地,建十班公妈墓庙进行奉奠,并在每年八月廿八举行祭祀活动,年延续不间断,这其中也体现了闽南人、特别是泉州人执著的人文精神。
年市政府将“城东祭十班习俗”列为泉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市政府将“城东祭十班习俗(洛江)”列为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对十班先烈爱国爱乡精神的认定,具有积极意义;年10月,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配合当地社区在“十班公妈”庙的旁边建立“抗倭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以此来纪念那些逝去的抗倭英雄,这是对这种爱国爱乡精神的升华,将这种精神物化。
龚万全表示,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多种类型。既有形态性的,比如南音、木偶等;也有技艺性的,比如制茶、陶器烧制等;还有一种精神性的,比如“祭十班习俗”,虽然后者的数量相对前两者来说比较少,但因为其具有深刻精神内涵,意义很大,应该得到更多的发掘和弘扬,得到更多的宣传。
“祭十班”不仅作为乡土历史具有教育意义,而且经过世代传承,由习俗而成为信俗,形成由当年城东十村的民众轮流主持的祭祀活动,其致祭规仪,公祭为传统的祭祖礼仪,民众则为礼敬神明形式,同为一项致祭活动,兼具祖先崇拜和民间信仰等闽南文化内容,独具鲜明特色,在地方上并不多见,因此成为闽南文化保护和研究的对象。”龚万全表示。
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副会长龚勤勤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家应该将它很好地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在某种层面上说,“祭十班”的习俗记载着泉州的一段苦难史,承载着泉州人的文化与精神。这对下一代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意义,让子孙后代勿忘历史,勿忘英烈……
传承列入市非遗名录以老带新传火种
郭清海表示,多年来,每逢农历八月廿八,除了几个已经消失的村庄,其他几个村庄每年都保留着轮祭的习惯。上个世纪60—70年代因“破四旧立四新”,“祭十班”的仪式中断了20多年。当时村民们不敢公开祭拜,便改为独家独户利用早上、晌午偷偷在墓庙四周迅速祭拜。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项祭祀活动又逐步恢复正常,而且按照当时各村农副产业的特色,还流传下来一段轮值主祭谣:即杀猪一,鲟仔二,挑鸡三,屈头四,绝种五,水蛙六,山草七,蚵仔八,蛏仔九,饭店十。“这不仅是一种民间信仰,也是当地居民对明朝时惨遭倭寇杀害的祖先的一种怀念和祭奠活动。”
如今,公祭活动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得到了市级领导、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受到了海外侨胞以及泉州市民的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医院收费低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kyfjt.com/bbzz/19352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