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出名了!
16日,
国务院发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简称“第八批国保单位”)。
第八批国保单位共处,
另外还有50处与此前已经核定公布的国保单位合并。
福建省入选第八批国保单位的共有32处,
泉州有13处入选,
数量居福建全省设区市第一,
创下泉州市历次国保遴选以来入选数量之最,
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等全部五大类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和重要标识,也是不可移动文物的最高保护级别。9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定了第八批国保单位,包括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10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并于昨日正式发布。
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本次泉州市入选国保单位的分布情况为鲤城区2处,泉港区1处,石狮市1处,南安市3处,安溪县1处,永春县4处,泉州台商投资区1处。经过此次申报,泉港区、永春县实现国保数量“零的突破”,全市已有12个县(市、区)拥有国保单位。
泉州市入选第八批国保单位古遗址类的永春苦寨坑窑遗址,古墓葬类的百崎郭氏墓群(泉州台商投资区),古建筑类的崇福寺应庚塔(鲤城区)、安溪土楼、土坑村古建筑群(泉港区)、坂埔古厝(南安市)、永春文庙,石窟寺及石刻类的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魁星岩摩崖造像(永春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观山李氏民居(南安市)、安礼逊图书楼(鲤城区)、永春福兴堂、景胜别墅(石狮市)。
在年公布的第一批国保单位中,泉州的清净寺、安平桥入选。在前七批国保单位中,泉州共有31处入选,加上刚刚公布的第八批国保单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保单位44处。
前七批国保单位中
泉州共有31处入选
安平桥
清净寺
开元寺
郑成功墓
崇武城墙
洛阳桥
泉州天后宫
清源山石造像
九日山摩崖石刻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
伊斯兰教圣墓
草庵石刻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泉州府文庙
磁灶窑址
德济门遗址
泉州港古建筑
陈埭丁氏宗祠
安溪文庙
施琅宅、祠和墓
庵山沙丘遗址
五塔岩石塔
惠安青山宫
安海龙山寺
清水岩寺
亭店杨氏民居
南安林氏民居
南安中宪第
李光地宅和祠
西资寺石佛造像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据了解,自年7月启动第八批国保单位相关申报遴选工作,国家文物局共收到个申报项目。从最终核定公布的名单上看,这批“新鲜出炉”的国保单位,类型包括古遗址处,古墓葬30处,古建筑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处,其他12处。
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我国国保单位总量达到处,包括古遗址处,古墓葬处,古建筑处,石窟寺及石刻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处,其他27处。
泉州这13处新增的国保单位
你都去过吗?
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遗址1处永春县苦寨坑窑遗址(夏商)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年,福建博物院联合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窑址坐西北向东南,考古发掘共揭露出9条龙窑遗迹。窑址年代为距今-多年,即相当于中原的夏代晚期至商代中期,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年,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古墓葬1处惠安县百崎郭氏墓群(明代)百崎郭氏墓葬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下埭村、里春村。墓群系福建省唯一的回族自治乡——泉州台商区百崎回族乡郭氏的一至七世祖墓。它们是数万百崎郭氏后裔的精神依托,是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和我国回汉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象征着中、阿民族的友谊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是研究回汉文化交流、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资料。
古建筑5处鲤城区崇福寺应庚塔(北宋)崇福寺应庚塔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崇福寺大门右侧,大雄宝殿东侧,北宋熙宁元年建造。应庚塔建造之初,略有倾斜,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称“应庚”。应庚塔以及塔身中发现的大量古钱币、铜镜、玻璃器、金银、舍利盒、舍利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安溪县安溪土楼(明清)安溪土楼包括映宝楼、聚斯楼、南岩梅记泰山楼。建于明清年间。与闽西土楼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浓厚的闽南建筑风格。土楼内多处制茶遗址,后裔多往台湾,不仅是研究闽台关系的珍贵实物,也是安溪茶史的见证。
泉港区土坑村古建筑群(清代)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市的杰出代表。此次列入国保的百万大厝、施布当铺、肇元进士第、长春堂药铺、万捷十三行、绣花楼、来铺当铺、建珍大厝等与海商文化密切相关的8幢古建筑,均建立清朝中期,由当地海商刘氏家族连续修建。土坑刘氏家族起家于海耕,发展于海贸。前门为店,后门为仓,商住两用。排列交叉错落,布局规整有序。
南安市坂埔古厝(清代)坂浦古厝又称良山洪氏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民居建筑群现存十三座大厝和两口清代水井,主体建筑为规模不等的三开间、五开间一进或二进大厝,院落带有单边或双边护厝,屋面为燕尾硬山、悬山式,屋架以穿斗式为主,局部有抬梁结构,建筑类型包括民居、祠堂等,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永春文庙(清代)永春文庙,亦称孔庙、学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桃城路40号,占地面积多平方米。
永春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清雍正十二年()永春升为直隶州,下辖德化、大田,永春州文庙的建筑成为州府文庙,是福建省当时的文庙试院可以容纳名考生同时考试,它是永春境内古建筑中工程最大、规模雄伟的群体,也是福建省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州级文庙。
石窟寺及石刻2处南安市桃源宫陀罗尼经幢(北宋)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始建于北宋天圣三年(年),座落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桃源宫内天井。
花岗岩石构筑,七层八角,通高7米,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是中国宋代建筑雕刻技术、佛教内容于一体的完美石雕建筑,体现了多元文化接触、碰撞、融合,是中国宋代石经幢建造技艺的经典之作。
永春县魁星岩摩崖造像(南宋)(陈起拓摄)
魁星岩摩崖造像又称魁星岩西方三圣造像,位于泉州市永春县石鼓镇桃场社区魁星山的崖壁上,雕于南宋。造像雕工精湛,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是研究宋代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处南安市观山李氏民居(-年)(陈起拓摄)
观山李氏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是清末民国初著名的爱国华侨李功藏及其儿子李成器于清至民国期间回乡兴建,由功藏厝、番仔楼、成器厝等3座建筑组合而成。集中表现了闽南红砖民居成熟的建筑、雕刻、文化艺术,反映了南洋文化、西方文化在建筑、装饰等方面的交融,也为研究闽南华侨在海外拼搏、衣锦还乡后反馈家乡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鲤城区安礼逊图书楼(年)安礼逊图书楼,位于福建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培元中学内,为年培元中学校友为纪念培元中学创办人安礼逊对培元中学的贡献,而捐款建造的一座图书楼。
安礼逊(A·S·MooyeAnderson)(-),英国贵族、传教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威士明德学院。年,来泉筹办学校。清光绪三十年()在创办培元中学期间,先后5次赴爪哇、菲律宾,仰光、新加坡劝募,遂成就泉州培元中学现在的规模。
永春县福兴堂(年)福兴堂又名李家大院,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福兴堂始建于年,年落成,为近代爱国商人李武庸、李武宗兄弟所建。建筑突出的价值是建筑装饰艺术价值。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堪称建筑装饰艺术大观园,是民国时期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的典型代表。
石狮市景胜别墅(年)景胜别墅位于福建省石狮市宝盖镇龙穴村龙穴三区9号,由菲律宾华侨高祖景创建于民国35年()。该民居呈长方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m2,为面阔五开间四周带回廊的中西合璧式的四层楼房结构。泥塑、石雕、砖雕、木雕、剪瓷堆砌等技艺精湛,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混合中西建筑手法,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闽南侨乡华侨建筑的标志。年被评为泉州市“十大魅力古民居”。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版权归泉州晚报社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部分图片来源于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市文物局
记者:蔡紫旻、张素萍
编辑:李雅琳
审核:江晓媛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矩阵
▼
点亮小花花
为泉州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