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献礼建党周年成果巡礼
《泉州晚报》献礼建党周年特刊《千秋伟业百年风华——泉州市献礼建党周年成果巡礼》36版
在百年奋斗的光辉征程中,泉州无数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定信仰,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泉州市委组织部以“礼赞百年·知史爱党”为主题,建设“中共泉州市委组织部部史”展厅,开展庆祝建党周年系列活动。(市委组织部供图)
翻开近年来泉州组织工作的“答卷”:组织全市1.5万个基层党组织、28万多名党员参与疫情防控等重点任务;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70%;在全国率先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非公企业公司章程;年以来分级分类开展各类培训班多场次,培训党员5.6万多人次;全市累计引进集聚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名,入选省级人才计划专家多名、市级高层次人才1.7万多名,人才发展指数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一组组翔实亮丽的数据,一个个全国首创的探索,是全市组工干部激情创业、拼搏赶超的最好见证,也是组织部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最好的礼物。
凝心铸魂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委组织部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切实履行“双重责任”,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机关党史学习教育。
市委组织部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探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通过以上率下“领学”、互动交流“促学”、结合部史“深学”,引导组工党员学深学透党的历史,力促“悟思想”入脑入心。其中,坚持“班子带支部、支部带党员”,部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开展学习研讨,举办部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报告会,邀请闽浙赣边区革命史专家作党史学习专题辅导报告;创设组工“初心”学堂,在全市组织系统开展“笔墨书盛世·光影绘华章”作品征集活动,组织“忆峥嵘岁月·展百年荣光”主题征文,建设“中共泉州市委组织部部史”展厅,大力营造学党史悟思想、知部史传薪火的浓厚氛围。
“七一”前夕,全市举行庄重的仪式,向党龄达到50周年的2.2万多名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吴宗宝摄)
永葆初心者永远年轻。今年“七一”前夕,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各地相继举行庄重简朴的仪式,向党龄达到50周年的2.2万多名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纪念章的老党员纷纷表示,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使自己深受鼓舞,增强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今后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泉州改革发展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市委组织部把“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以组织工作“巩固提质年”活动为抓手,抓好抓实9个重点项目,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抓好组织工作的强劲动力。其中,全面推行市县党委班子成员及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挂钩联系小区党支部制度,开展职能部门领办小区“公共服务项目”联合行动,全面摸排梳理居民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多项,广泛发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解难事。
不止如此,市委组织部还突出引领民企发展这个红色动力,着力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开展民营企业“学百年党史·做红领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校讲师、高校学者、专家教授、“五老党员”等,进园区、进企业、进车间、进工地、进生产线开展党史“微宣讲”。开展全市民营企业百名优秀党组织书记、百名优秀党员、百名优秀企业出资人、百个党建好故事、百个红色车间“五个一百”评选宣传,助力民营企业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发展动能。
强“筋”壮“骨”锻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市委组织部聚焦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健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突出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两个关键,以强有力的党组织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的“筋骨”,唯有强“筋”壮“骨”,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按照“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等一系列指示要求,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持续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自然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村财几乎为零……这是过去省级扶贫村安溪县湖头镇下坑村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扶贫,通过实行“党支部+村集体+脱贫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的村企合作模式,引进菌草种植技术。同时,通过盘活闲置荒山、建设光伏发电站、成立村物业管理公司等不断开拓村财增收项目。如今,该村已经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一个个如“下坑村”的贫困村成功脱贫,蜕变为“筋强骨壮”的振兴村。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党组织被评为先进的达个,占52.65%;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70%。
泉州把党史学习教育延伸到生产车间一线,举办各类“微学习”活动1多场,设立党员先锋岗和责任区1.2万个,激发民营企业党员职工干事热情。(市委组织部供图)
把目光转向民营企业。回望过去,年泉州成立全国第一个民营企业党组织——南丰针织厂党支部,如同一支“报春花”,催开了民营企业党建蓬勃发展的局面。
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总结的“晋江经验”指引下,泉州又在全国率先推行民营企业“党建入章”,进一步推动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法定化、制度化。
“党的建设融入企业发展是个长期工程,党建入章只是第一步。”泉州市委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委副书记张才贵介绍说,近年来,为了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水平,泉州市创新推行“”工作机制,即: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1”目标,明确党组织融入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人才队伍、企业廉洁以及和谐企业建设等“5”项内容,采取打造坚强堡垒、建强书记队伍、完善融入途径等“3”项措施,努力实现企业党组织组织力、科学管理水平、发展质量效益等“3”个提升。
年泉州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连续22年经济实力位居全省首位,民营企业党建起到了关键引领作用,特别是去年在疫情防控、安全复工、平稳复产的过程中,泉州市民营企业党组织广泛动员3万多名企业党员承诺践诺,先后组建党员先锋队、服务队、突击队支,成为关键时刻担大任的“主力军”。如今,“党建做得实,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泉州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共识。
“近邻党建”是泉州基层组织工作的又一亮点。
针对城市社区“居民陌生化、末梢薄弱化”等共性痛点,泉州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重要理念,深化近邻党建工作,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党员街巷长、楼栋长和网格员的“两长一员”机制,试点在职党员“回家日”制度,不断提升服务效能,畅通治理末端,努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基层治理格局。
为进一步将党组织引领与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居民、群众家门口,泉州全面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制度,推进“工作在单位、认岗在小区、服务进楼栋”,广泛动员在职党员积极参与共治共享,壮大“邻里共治”的示范力量。
截至目前,泉州3.4万多名在职党员围绕“我能为居民做的事、我想为居民做的事、我能做好居民的事”,边承诺、边践诺、边评诺,累计作出承诺12万多项,组织开展组团式、订单式志愿服务次,为民办实事超过2.2万项,不仅做到“真报到”,而且在八小时以外“真出力”,真正解决了一批群众操心事烦心事,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政治统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近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实施量化考评为抓手,注重实绩、择优使用,较好地实现了考核导向、用人导向的有机统一。
推行量化考核,评出好干部。泉州突出政治标准,按照“可感知、可评价”的原则,动态设置测评指标,采取“上评下、下评上、同级互评、专业评”的立体评价方式,为不同主体赋予评价权重,让政治表现成为评价干部的“硬杠杠”,让有干没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年以来,每年对市管干部进行量化评价、分类排序,共评出“好”干部人次。
“两个优先”选用干部,树立正确导向。泉州对考核被评为好的班子,优先选拔使用其培养推荐的干部;对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干部,优先选拔使用,强化“好班子出好干部”的理念,一批有担当、善作为、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脱颖而出,被及时使用到重要岗位。加强对靠后干部的帮带转化,及时帮干部找问题、明方向。经过帮带,大部分干部有较好的改观和进步,进一步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让、劣者汰的鲜明导向。
加强正向激励,构建暖心提劲长效机制。泉州通过成立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八条措施”》和《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十条意见》,进一步强化激励保障、待遇倾斜,乡镇“五小”设施、干部出行保障、干部健康体检、经济待遇等得到较好改善。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泉州把防疫战场作为干部“考场”,建立疫情防控一线考察干部机制,以事察人、知事识人,做深做细干部考察、识别、评价、使用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制定出台《关心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十条措施》,选派市直机关名干部一线“战疫”,干部考察组跟踪了解干部表现,有力推动干部履职尽责、勇挑重担、一线建功,“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筑梦港湾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泉州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引领是关键。年2月,泉州市启动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向海内外人才抛出富有泉州诚意的“橄榄枝”。
在“港湾计划”推进过程中,泉州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聚焦人才价值实现,坚持“政策引导激励、体制机制改革、环境综合营造”同步发力,切实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着力筑就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和生活港湾。
坚守“产业+人才”的引才导向。泉州充分发挥9大千亿产业集群虹吸效应,用产业沃土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其中,制定《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分7个层次建立各产业、各类型人才认定标准,分类给予优待。主动衔接“十四五”规划,呼应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行动,编印《泉州市人才发展指南·产业篇(-年)》,分析人才供给和缺口,用产业发展目标吸引人才。特别是依托13个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分产业布局创新链、聚合人才链、配置要素链,让人才来泉有真正用武之地。全市每年新增高端创新人才0名以上,带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不少于亿元。
创新“平台+人才”的聚才机制。泉州坚持用高端创新平台吸引人才、成就人才,带动人才批量涌入、创新成果来泉转化。全市先后引进18家“大院大所”、58家新型研发机构、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逾百家的院士、博士后、专家工作站,并组建人才创新共享联盟、设立泉州科技大市场,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多名;深耕产教融合,探索设立24个产业学院、组建10个职教集团,建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70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拥有各类实训基地个。近三年,市级立项资助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已有个实现产业化。
深耕“服务+环境”的优才生态。泉州把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作为工作重点,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出惠才“27条措施”、改进人才服务“8条举措”,着力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制度障碍。特别是在全省率先设立“一站式”集成服务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开通网络服务平台、人才港湾APP,归口办理高层次人才认定、资金补助、安居保障等12个部门的涉才服务事项,从根本上破解“部门权限分割、人才办事难”问题。授权家龙头企业和在泉科研平台自主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真正做到人才认定“用人单位说了算”。针对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允许重点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的事业身份高层次人才寄挂编制、保留身份。组建人才发展促进会,建成个“人才之家(社区)”,其中市级42家,省级示范站3家,数量为全省设区市最多。
来自泉州各行各业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领SHOW天地集体歌唱《我和我的祖国》,表达爱党爱国之情,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吴宗宝摄)
潮涌刺桐港,八方贤才聚。目前,全市累计引进集聚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名,入选省级人才计划专家多名、市级高层次人才1.7万多名。人才发展指数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8项改革举措列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级推广清单,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力促泉州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
PS:邀您体验线上“人才之家”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