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这位爱国将领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抗日战争中,也就是他凭借着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为了日本关东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说起日本关东军,早在“皇姑屯事件”中,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火车爆炸身亡一事,就成为了嫌疑最大的幕后主使,可以说是与张学良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
然而,日本人的犯下的罪过却远不止这一桩。在密谋杀害张作霖之后,他们暗地里将黑手伸向了张学良心中最为重要的人——张学良的爱子张闾琪。
而这份杀子之仇,也成为了张学良彻底立下决心抗日的最后推手,也是促成日后“西安事变”的关键性原因。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年,当时的张作霖刚刚遇害,为了替父报仇,张学良立刻化悲痛为动力,积极推动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决策的进行。
日本关东军在发现张学良面对威逼利诱都坚决不合作的形式之后,迅速又酝酿出了一出新的暗杀。而这场震惊中外的谋杀,正是对张学良最喜欢的小儿子下手。
一、备受宠爱的天才少年张闾琪的出生,是在年的春天。作为母亲于凤至的第四个孩子,全家人自然是对其关爱有加。
除了张学良与于凤至对这个最小的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就连祖父张作霖都尤其喜爱,甚至为其亲自取名。
从小,张闾琪就是三个儿子当中长得最为俊秀帅气的一个,与小时候的张学良一般无二。等到年龄稍长,张闾琪显露出的才学与智慧便震惊家中众人,无论是智慧还是处事,都要强于比自己年长的两个哥哥。
张家人惊喜于小儿子的天赋异禀,在张闾琪六岁的时候就请了全沈阳闻名的教书先生邹鹤雕来到家中教授他读书识字。
很快,在教书先生的精心教导下,年纪尚小的张闾琪就能够将四书五经中的内容对答如流,唐诗宋词就更是不在话下,一笔俊秀的书法惊艳众人。
很快,传统的书本知识就无法满足张闾琪了。在八岁的时候,他展现出了对于西方文学浓厚的兴趣,并且向自己的父亲请求让著名的学者王卓然作为自己的英文老师。
那时候,张家上下都怀着真诚的期望:张家的小公子将来一定会出国留学,成为一位不输于自己父亲与爷爷的著名人物。
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张闾琪也从来都不是一个只会读死书的孩子。在小时候,他就对于帅府中的书画笔墨展现出了浓郁的兴趣。
父亲张学良发觉孩子有艺术天赋,于是便请来了出名的写意派国画大师李五湖来辅导张闾琪绘画。
经过闲暇时候的短暂练习,张闾琪的绘画作品已经是小有名气。他模仿明代大师徐渭所画的《墨葡萄卷》,几乎与原作的《葡萄图》相差无几。
就是这样一个才艺兼备的天才少年,从小便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成长,眼看着出国留学的日子越来越近,灾难却突然降临到了整个帅府。
二、突染急症却拒绝日本医生医治年秋,张闾琪突然染上了疾病,本来只是轻微的咳疾,帅府上下并没有过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zhouwanbao.com/qzwbfz/1935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