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都怕写作文,为什么,因为无事可写?不是,生活中处处有可写的事情,那究竟是为什么?是因为写一件事情,却怎么也写不长,兔子尾巴一点点,一件再大的事情几句话就写完了,任是搔耳挠腮,也不能多写出半个字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作文写具体,或者说如何将作文写长。
(一)添枝加叶,让你的句子长起来1.老师穿礼服。
改: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都德《最后一课》)
第一句只有主干,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味道。第二句就把韩麦尔先生不寻常的打扮和不寻常的态度表现了出来。
2.她不打骂我们。有一次,她的教鞭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敲在石板边上。
改: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魏巍《我的老师》)
“从来”表现老师热爱学生始终如一。“仅仅”,表明不是从很多事情中举出的一个例子。好像说明老师只是做个样子,并不是真的要打。
(二)扩展情节,让作文内容丰富起来“有一次,我在教室里做作业。做着,做着,遇到了一道难题。我做不下去了,这时我的同学就耐心地帮助我。最后,我把那道题给做了出来。”
(1)点评:太笼统,不具体,缺少过程,没有让人产生如闻如见之感。
(2)学生应当尝试多问几个“怎样”:
碰到的是一道怎样的难题?
我是怎样对待这道题目的?
难题做不出,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同桌是怎样帮助我的?
他对我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耐心指导我的?
我是怎样开窍的?
等等。
(3)通过一系列的自问,可以唤起作者对当时生活情景的回忆,从而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把这情节给写下来,然后交流。
参考例文:
当我做到第三道应用题时,我想了好久,就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我把题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苦想了,可不知怎地,脑子里就像打了死结似的,一点也想不出来。
眼看天色一点点暗了下来,我心里急得火烧火燎的,这么晚回去,妈妈一定又要追根问底了。唉!
这时,同学王明见我正对着作业本发愣,就走了过来,轻轻地问:“你哪道题不会做?”我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就用手指着那道令人讨厌的难题,无可奈何地说:“喏!”他仔细地看了那道题目,默默地想了一会儿,然后又轻轻地问我:“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我望着他的脸,摇了摇头。他指着题目最后一行字提醒我说:“你再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我看着他手指的地方仔细地想了想,忽然明白过来,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要我们求这个街道每户储蓄多少元。”“对啊!”他的语气也兴奋起来,“那么要求平均数,只要……”“拿总数除以户数。”我不等他说完就抢上去说。他笑着点点头:“对,对,那你看这道题怎么做呢?”经他这样一启发,我完全明白了,高兴地拿起笔,刷刷刷地做了起来……
明确:扩展法,就是多问一些“怎样”。但要注意,对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需要详写,用扩展法;反之,需要略写的地方还是用概括写法为宜。
(三)分解事物法描写跳高的场景:
“跳高架前只剩下李鹤同学一人了,这时横杆已升到1.47米,比去年的乙组跳高记录高出了1厘米。哨声响了,只见李鹤同学向前飞奔而去。在离横杆不到0.5米的地方,他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打破校运动会的记录。”
真正写破跳高纪录的情景很少,很不具体。怎样将此写具体呢?
分解事物法:
所谓“分解事物法”,就是把某一事物的整体从地点、时间、事件、人物等不同的角度,分成若干小部分,而后一部分一部分来写。我可以将上文破记录的动作分解为:准备,助跑、起跳、翻越、落地,然后按先后次序一一描写。
哨声响了,李鹤同学原地蹦了几下,习惯的压压左腿,再压压右腿,直起腰,深呼一口气,这才迈出轻快的有力的步伐,向跳高架冲去。当快接近跳高架时,他一个急转身,双脚一蹬,两个动作几乎同时完成,观众还来不及眨一下眼睛,他的头部、肩部已越过横杆,再一挺腰、翘腰,好一个“背越式”,他成功了!破了校记录。四周一片掌声,震得跳高架上的横杆似乎也在跳跃……
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是个老裁缝,每天都要做衣服,做得很好。她年龄很大。她很疼爱我。有时给我讲很好听的故事。冬天的一个晚上,那天很冷,她给我做棉衣。我穿着棉衣很高兴。奶奶也很开心。
“写作文,最大的苦恼是写不长。”就像上面的作文,好像一个病人,只有皮和骨,没有一点血和肉。那么怎样使你的文章,写得饱满,犹如一个生机勃勃、身体健壮的年轻人呢?其实,并不高深。只要在关键的地方,加入具体的描写。
下面我们就给上面的作文,添加“血肉”。
第一段,抓住“她年龄很大”的特点,添加一段外貌描写。修改如下:
我的奶奶是一个老裁缝,她做的衣服可棒了!奶奶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几乎全白了,鱼尾纹已经很深,但那双眼睛总是那么亲切,那么慈祥。她那双手十个指头特别长,一看就是会做活计的人。
第二段,听了奶奶好听的故事,总有感受,可增加一段心理描写。修改如下:
我是奶奶惟一的孙子,她最疼爱我了。晚上,奶奶常常把我搂在怀里,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我听着听着,好几次泪水禁不住流出了眼框。奶奶的童年和我真不好比呀,难怪奶奶额上的皱纹那么深。
第三段,奶奶缝棉衣时,增加一段环境描写,来烘托当时的气氛。修改如下:
冬天的一个晚上,我睡在暖和的被窝里,可是奶奶却怕我白天身体受凉,坐在灯下戴着老花镜给我缝棉背心。呼啸的北风拍打着窗户,奶奶的手冻得通红,她还是坐在那儿一针一线地缝着,不知什么时候,我进入了梦乡。
最后一段,可添加“我和奶奶”高兴的动作描写。修改如下:
第二天早晨,我从梦中醒来,一件棉背心放在我的床边。我连忙捧起了棉衣,看了又看,小心地穿在身上。一股暖流在我胸膛不断地涌动。啊!大小正合适。我仔细地摸了摸,又轻软又结实。我蹦蹦跳跳地来到奶奶面前,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奶奶抚摸着我的肩膀。我深情地抬头望着那熟悉的脸,奶奶脸上的皱纹笑开了花。
所以说,学会描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关键,是“由短变长的秘密”,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突破口。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卢戈教育简介
卢戈教育是一家主打“情境式作文”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拥有一支充满爱心和活力的优秀教师团队。是泉州市学生记者团实践基地、东南早报教育周刊理事单位、泉州广播电视报实践培训基地。
培训项目有::幼儿绘本阅读、幼小衔接、主持与口才、书法、绘画;:小学生作文与阅读理解、名著精读、奥数、英语、书法、绘画、小升初;:中学生作文与阅读理解、英语、数理化等。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综合素质,采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指导,使学生培训成果彰显专业、高效,促使孩子们在短时间内,从讨厌、逃避作文变得主动、喜欢作文,立竿见影,全面提升孩子们的写作水平。迄今,孩子们的作文获得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校级主办的各项征文奖一百多人(次),绝大部分的学生习作发表于《意林》《泉州文学》《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泉州商报》《泉州广播电视报》《泉州校园文学》《今日头条》等省、市级报刊、杂志与新媒体上。有33位学生的优秀作文被收录于东南早报出品的具体CN刊号的《如逢花开——-年度泉州市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孩子们收获了成果,建立了自信,从此走上了热爱写作的道路。
卢戈教育,尽善尽美。是您和孩子们的放心选择!
卢戈教育各校区地址
1.鲤城区温陵路天都广场2楼
联系(张老师)
2.鲤城区兴才路67号(临江派出所对面)
联系(张老师)
3、鲤城区新华北路号(培元中学旁边)
联系张老师
4.鲤城区浮桥创客梦工厂(鲤城第三实验小学旁边)3楼室
联系(蔡老师)
5.丰泽区东涂街59号(春晖书院内)
联系(黄老师)
6.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中心小学旁灵溪路口
联系(林老师)
7.泉州市丰泽区东海湾翡翠园翡翠街63号别墅
联系(林老师)
8.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北路明鑫花苑A3栋
联系(张老师)
9.鲤城西街裴巷号启洋文化艺术内
联系(董老师)
卢戈教育你最好的选择长按D维码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zhouwanbao.com/qzwbjj/19355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