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杏坛守望丨铭选中学黄慈辉老师

铭选中学黄慈辉老师所创作的散文《那山·那茶·那人》被《泉州晚报》刊登在6月22日第13版“清源/刺桐红”专栏上。

那山·那茶·那人

我的家乡是一座山区小县城,那里群山环绕,山清水秀,高山上常年云遮雾罩、郁郁葱葱,盛产驰名中外的铁观音茶。家乡产茶,家乡人也爱喝茶。记忆中,父亲就是个嗜茶人。那时,屋子后边有一块山地种植铁观音茶。父亲在县城的工厂上班,母亲在家务农、带孩子。知道父亲爱喝茶,她精心管理着那片茶园。春秋季节,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满头大汗,用她的巧手在一条宽板凳上揉制茶叶,一下一下,揉进了她对父亲的爱和思念。茶叶制好后,母亲会用黄色毛边纸层层包裹,密封好装在瓦罐里。每逢周末,父亲回来了,用一个铝壶装山泉水,放在小火炉上烧沸,然后从瓦罐中抓一小撮连梗带叶的茶,放入茶壶里,用滚烫的泉水泡茶。在水汽氤氲中茶香四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慢饮细啜,听父亲讲城里的新鲜事,心生无限向往之情。父亲爱喝茶,对茶具清洁要求极高。每逢过年,我都有一项任务,就是清洗茶具。用稻草灰混合小苏打,细细研磨,慢慢擦洗,直到所有的茶壶、茶杯光洁如新。正月初一一大早,父亲必定叫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端着加了红糖的甜茶去给爷爷叔伯拜年,奉茶过后爷爷叔伯会给我们一毛或两毛的红包,别提有多开心了。这是我童年时记忆最为深刻的事,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了好多年,直到我们都长大成人。那时,家家都有种茶,茶叶也仅仅是自用或是送礼。茶叶是大山馈赠给乡亲们的厚礼,乡邻们用自制的笨重的制茶工具精心研究制茶工艺,请客人喝茶成了乡亲们的待客之道。家里有来客,主人必拿出珍藏的最好的茶叶请客人品尝,在缕缕茶香中,“把盏话桑麻”。每当茶季,茶乡弥漫着浓浓的茶香味,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万商云集,在主要产茶区,灯火彻夜通明,赶早市或是晚集的茶农、茶商把乡村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只要价格合理,茶农们都会痛快答应,交易即可成功,半夜时分,还有很多茶商驱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慕名赶到那些制茶大师家里,只为了等待那一泡好茶。此时,只要你来,随便走进一户茶农家里,不管有没有买茶,你都会受到热情款待,淳朴的山里人还会拿出当地的各种山珍做成美味佳肴,让久居城市的你享受到“舌尖上的盛宴”。如今,我也养成了每天喝铁观音茶的习惯,可谓“无茶不欢”。偶得一泡好茶,必邀三五挚友,相聚“斗茶”品茗。每逢节假日,我常常带着孩子,带上几盒铁观音茶,回乡下看望母亲。在淡淡茶香中,母亲常常给我们讲述那段艰苦岁月,回忆我的父亲。茶水,濡湿了母亲的双眼。茶乡走出的孩子,无论离家有多远,梦里萦绕的,始终是那缕茶香……

编辑:王妙婷

审核:陈超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zhouwanbao.com/qzwbnr/19354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