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西一家可以说是摄影世家,王家五代人就和摄影结上不解之缘。祖父王清如年轻时是培元中学老师,使用和负责保管相机。在这影响下父亲王天柱专门到泉州真宛然学习照相,一生进行创作大量摄影作品,为本地区留下极其珍贵的资料图片。在他逝世25周年之标,王安西将他的作品寄出参数,居然近百幅作品获奖。受父亲的摄影技术指导和蒸陶,王安西十来岁就开始按快门,开始自己的摄影生涯,技术日益增进。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走街串巷问要不要照相,到年开起自己的照相馆,业余时候更是喜欢外出采风,几十年来留下许多珍贵作品和记忆。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和女儿都迷上摄影,连七岁的小孙女也拿起相机和手机拍照。而且均有作品获省级奖。
王天柱简介王天柱(98.9~.2),前瑶村人,洪濑知名摄影师。曾任洪濑基督教堂会长老。出生于四都的一个基督教家庭。7岁时随当教员的父亲碾转泉州、诗山等地求学,直至中学毕业。毕业后在泉州真宛然照相馆当学徒,后又到厦门鼓浪屿国荣牙科诊所学习牙科医术。学成后于年在洪濑开设莲芳照相馆及牙科诊所;临解放时与友人开办碾米厂;年对私改造时公私合营,作为资方人员,合并为国营洪濑照相馆。年退休。
交公粮——王天柱摄于50年代
热爱摄影艺术,利用业余时间,着眼周围农村进行摄影创作,优秀作品频出,20世纪50~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前期,是其创作高峰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高山水田》、《引水上山》、《抗旱组照》、《出工》,表现金鸡水闸的《截流》、《战激流》;表现惠女水库的《万女锁蛟龙》等一大批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尚、军民一家、农田耕作、乡村田园秀色题材的数百幅作品。很多作品发表在当时的国家、省、市报刊杂志;《中国侨乡报》还将多幅反映归侨生活的作品推向海外发表;并有数十幅作品入选、参加全国性、华东地区以及广东、广西、福建三省摄影联展、大办农业等主题性影展。在当时的艺术摄影方面颇具影响并占有一席之地。
拥军曲——王天柱摄于60年代
退休后,除了继续搞艺术摄影还致力于教会复兴,热心公益,热心基督教会活动,并任洪濑基督教堂会长老,直至年逝世。
(文摘自《洪濑镇志》,由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黄荣周撰写)
王安西简介
王安西,福建南安洪濑镇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摄影家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泉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现经营洪濑罗马假日婚纱摄影。
革委会成立——王安西摄影
自幼受父亲王天柱摄影艺术熏陶,小学时就玩照相机,照片还见报,下乡当农民,上山打石头,做泥水活。走乡串巷,四处奔波,后自谋职业开设照相馆,认真学习,悉心经营,颇出成效,年吸收为省级会员。年3月荣获泉州市文联等单位授予“摄影世家”称号。年即为国家级会员。
板车运输队---王安西摄97年南安园峰水库工地
个人拍摄大量反映洪濑以及各地的风情作品,部分作品在市、省、全国获奖。年,摄影作品《聚焦》荣获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铜奖,《小小画家》入选北京青少年宫收藏品;年《背》入选中国艺术摄影年鉴,《哨唢声声》入选中国摄影家全集,《背光》获“金利来杯”优秀奖,《聚焦》获“金利来科教文体类奖”,《闽台共祭延平王》获省闽台情影赛三等奖,《亲缘》、《祭》获闽台情影赛优秀奖及入选奖;年《迎宾曲》获“和平杯”全国摄影作品大赛金奖,《众志成城抗非典》入选中国新闻社等主办中华纵横影赛,《送瘟神》先后入选“北斗星杯全国抗非典”大赛、省抗非典影赛,《泉州晚报》海外版专题点评。《不甘示弱》入选《泉州晚报》海外版名作专评;《军营之旅》获身边美景赛铜奖。《国旗班》获一等奖,《出神》获米兰春天赛优秀奖。年获泉州市优秀会员。获张美寅艺术节(成就)优秀奖。获泉州市首届摄影艺术奖优秀奖。《无题》入选全国黔东南风情专题展,《得分五分》获全国大众摄影佳作奖。《健儿》《我乡他乡》获名镇安海赛优秀奖。5年获泉州市优秀会员称号。获第三届(晋江)摄影艺术节作品展《潮》优秀奖,获第二届摄影艺术奖优秀奖,《都市春潮》《渔市春潮》同获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优秀摄影奖。《过把癔》《中国海上泼水节全景》二幅同获《海峡都市报》赛三等奖,6年获泉州市“优秀摄影家“称号。天香民俗赛《真精彩》获二等奖,《风采录》获三等奖及多幅优秀奖,7年《聆听》《得分五分》《数年轮》获科技泉州赛入选奖。《单挑》获泼水节赛入选奖,8年获城乡建设影赛金奖,《小老师》获全国第二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影赛优秀奖。9年被评为泉州市优秀会员。《灵光》获灵应风光影赛一等奖及多幅入选奖。《春游农家》获高阳桃花影赛佳作奖,《春耕支农队》获全国三农影赛入选奖。《猜谜》获泼水节入选奖。
抡救---王安西摄于年南安洪濑建洪
三位子女深受影响,倾情于摄影事业。儿子主管婚纱影楼,女儿王娜嘉《争朝夕》《有惊无险》等获奖。小女儿《祈》等作品纷纷获奖。
三代摄影人,执迷光影:凝结历史,启迪未来!
我的父亲文/王安西
我的父亲王天柱是南安市洪濑镇的一个摄影迷,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回忆起有关他搞摄影的事情,我总是颇有感触,很多事情记忆犹深。
一个头无片瓦的商业家,直到退休时还是依靠借租房屋居住,可创业时却拥有德国禄来福莱世界顶端20相机及一部苏式6X4.5相机,还有德国30,24,8cm镜头配2寸,6寸外拍机等系列精良设备,这就是我的父亲。
他出生于民国初期,却对共产党的社会、政府非常拥护,对私改造时,卖掉与友人合办的碾米厂资金,连同心爱的80平方闹市临街店面的土地等一起作为相馆设备股金,合资成为地方国营洪濑照像馆。
他公私分明,经常掏腰包,为拍自已喜欢的艺术照片。拍摄雪峰华侨农场的照片,均是自费买胶卷拍照的。可投稿侨乡报等获奖后,却被取消获奖资格,并且换来五六天的大会批斗!理由是画面出现的归国华侨竟穿着补丁的裤子,破坏海外关系。在那政治非理性的年代,新闻界宣传在高、大、全的光环笼罩下,被迫摆拍如军营冼衣、缝补、军训的作品,那是响应形势,时代的必然。但在他的作品中,随意洒脱是他鲜明风格。在有关老农、社员等作品中,让主人公摆出种种姿势,大胆设计自己的想法并进行抓拍。这跟父亲精通室内人像技术是分不开的。在2世纪的今天,用现代的眼光看上世纪50、60年代的作品,时代的熔印非常明显,显现那年代的特殊性。
他始终立足泉州,尤其在家乡抓拍了大量的农业、水利的照片,怀着对时代、社会的朴实的感情,用镜头去发现、抢拍大众生活中一幅幅积极向上的图景。写实风格的照片,见证那特殊年代泉州的点点滴滴,更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留下极为生动的精神写照,为下一代留下珍贵资料。
今天,适值父亲逝世25年,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我整理了父亲留下的作品,并把其中的部分作品投向有关报刊,谁知父亲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备受青睐,屡屡获奖或被刊登。《引水上山》获0年8月全国笫二届建设新农村大赛优秀奖;《踩水上山》《拖水机红旗班》《深井吊水》《水中空中》《三管齐上》9年2月获中国农村·农业·农民摄影赛优秀奖;《桃树下学时事》9年6月获全国新闻汇源果汁杯佳作奖;《夯》在泉州六十年影赛获一等奖,《日出而作》获优秀奖,《庆国庆》获二等奖;全国水利画册等均获奖;美凯龙影赛居然展出20幅,占影展五分之一量。《泉州晚报》等经常采用我投去的有关稿件。
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王天柱摄于60年代
《泉州晚报》海外版于年5月27日发表我写的一篇《记下一段历史》的短文。在这篇文章中,我是这样写道:王天柱,是泉州著名的老摄影工作者,生前供职于南安洪濑照相馆。在他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勤勤恳恳,孜孜不倦,时时闪烁着执著追求,热心事业的光影,他就是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用那架老式折叠合式相机,记下了一段段真实的历史。
支持革命左派——王天柱摄于60年代南安洪濑
记得那次到五台山采访,他虚心向老农请教天气变化情况。连续三天下班后,他独自一人踏着自行车往30公里远的五台山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执著,那风云突变,云雾飞飘的《高山水田》就被揭开了面纱。而《日出》是构图确定后,奔波了五六天后才完成的。那阵子或是天没亮就出发到8公里外的老家,或是住在堂叔家过夜,就只等万丈霞光露出的一瞬间。
抽水机红旗班——王天柱摄于大旱那年,昂贵而稀少的拖水机是农民渴望的稀吻.爱护机器更是农机人员的责任。
他喜欢拍帆船,当他听永春的客人说有40条船的船队运货到泉州时,立即赶到现场,寻好角度,非常满意地俯拍了几张。可他还觉得不过瘾,又一直追到0多公里远的丰州石砻,拍不到船头,却拍着了40条船的大船队的场面,据说这是当年省里最大的运输船队了。
民兵训练——王天柱摄于60年代
精益求精也是他所追求的。当时相机没有测光,冲洗是手工的,父亲总是层层把关,一丝不苟。他当着职工的面,不知撕掉了多少在他眼里不合格的照片,正是这样的敬业精神,这样的精湛的技术,他赢得了顾客的信任,赢得了店里的业务。
晒坛果——王天柱72年摄于南安洪濑四都
岁月如歌,当我再次手捧着这些老照片时,当这些老照片告诉我们它们背后那鲜为人知的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时,我才发觉这其间最动人的元素便是用心感悟生活!
整地爪哇——王天柱摄于福建南安知青点
凝结历史,启迪未来!本摄影集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父亲的黑白摄影,中间只插入几幅我的照片。谨以此文、此书,纪念我挚爱的父亲——摄影家王天柱!
图文来自摄影大视界,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白癜风专家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