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C17圆满落幕,一批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摘得大奖,这些作品本身及创作者,均成为行业最新的话题中心。今次,GDC17组委会联手Design°,对GDC大奖获得者展开专访,探究这些佳作的幕后故事,及创作心得,以期为业界带来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专业启发。
在全部GDC17获奖作品中,来自学生的作品同样让人惊喜,事实上比之专业组,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们某些方面甚至更为突出:基于单纯热情而迸发的自由想象力,无规则约束、鲜活而奔放的视觉语言,及可贵的社会化设计设计倾向。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设计更多的可能。
*获奖者特辑按来稿先后顺序发布
GDC17获奖者特辑Part4
————
▼
学生组/A-4出版物
最佳奖
学生组/A-5海报
提名奖
GDC17评审奖
NaKim评审奖
作品
《标签×地域》
作者
谢宇
————————谢宇
(微)胖平面设计师,年毕业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现就职于TushiDesign。
作品获KTK靳埭强设计奖(学生组)金奖、祖父江慎评审奖;GDC17(学生组)出版物设计最佳奖、金英娜评审奖、海报设计提名奖;两件作品入选东京TDC赏。
Design°对话谢宇
————
▼
请简要阐述您心中的设计宗旨和理念、以及您的作品如何体现您的观念。
因为听了吴绮虹老师的课,我才发现原来书籍设计是可以那么美的,从此便沉迷书设无法自拔。
书籍设计,不止是对书籍的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还有装帧设计,更需要考虑向读者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概念,包括信息传达与情感表达。其实我的作品,更多是想体现“概念”的设计。概念虽抽象,想要让它变成能够感受到的,能够看得见的。对阅读行为进行设计,力图体现概念并传达文本内容。
有些人会对书籍设计有“偏见”,会说,现代电子阅读高度发达,书籍设计能坚持多久?但我想说:设计没有偏见,纸质书不会被淘汰,书籍设计也不会没落!这一点已经有那么多设计师前辈已经证明了。这是我正在做的,也将一直做的。纵使尚且稚嫩,但我仍在努力。
关于您的GDC17获奖作品,能否跟我们分享它的创作背景与心得?
《标签×地域》是我的毕业创作,我一直想做关于“贴标签”的主题。在网络的大环境影响下,贴标签这种行为越来越泛滥,我觉得贴标签是带着歧视性的行为,因为你会有一个成见或者说是偏见在里面。我做这个主题,其实就是希望看到这本书的人们能够重新思考关于地域歧视的问题,夸张点说,其实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删除成见,撕下标签,早日构建大同社会,哈哈。
这个作品是关于地域歧视的,人们对某个地区及人的偏见,形成于对其的刻板印象;地域歧视充斥在当代社会中,我从“刻板印象”的概念上去探索字体的设计,将这种“刻板”的字体结合尖锐的标签语言,构成书的内容。创作的同时我也会思考我想要读者去感受怎样的东西,然后我将这种概念去“可视化”,去探索能够表达的元素,去构建书的架构。
本应出现在衣服上的水洗标,出现在书脊。想要通过这种违和感来表达“地域歧视”是不合理的,不应该存在的。看似空白的封面,实则做了击凸的工艺,认真的看,去触摸才能够感受到。看似无形,但偏见却已经留下了痕迹。如同地域歧视给被歧视者所带来的伤害。
书籍的装帧方式是锁线露脊+古线装,本可使书平整打开的装帧,打开时才发现“多余”的古线装使其又无法完全打开,如同刻板印象使人们无法看到本质而产生偏见。
用刻板的字体同尖锐的标签语言进行编排,呈现出的画面令人产生不适感,从而引发人们对地域歧视的重新思考。
书中也出现了本不应出现在书籍中的物件,如商品标签、黄纸符。这些物件出现的位置,也同时影响人们的正常阅读,需要去拨开才能继续阅读。通过这样的一个“交互”,让读者感受到,想要看到“本质”,就应该删除成见,撕下标签!
《标签×地域》海报设计则是《标签×地域》这本书的延伸。
用刻板、不规则的字体,,在规整的矩形切割的版面中编排,呈现一种不甚合理的感觉。想表达地域歧视是不合理,也不该存在的。“报纸”代表发声,类似报纸的海报版面但细看之下却更似牛皮癣(小广告),更显标签之“发声”的扭曲无力。
近期还有哪些值得分享的案例?
《成见》
书内容是Papi酱微博中一段关于“性别标签”的视频。无论是针对女性的歧视或是对男性的苛责,无疑都是一种偏见、成见。成见看似无形,却已留下让人颇觉不适的印迹。书中本应工整的汉字变得重心偏离、结构失衡,再通过或颠倒或偏转的版面来述说“成见”所带来的不适感。本应该在衣服里的水洗标出现在书的订口;
以书籍为载体呈现这段视频,是希望我们对于成见,如同翻阅书籍的动作——打开。
-end-
点击查看上一期精彩访谈
————————
▼
GDC17获奖者特辑
余子骥:用生活的方式传达设计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kyfjt.com/qzwbyx/1935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