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已故革命英雄,北京政府特意选址吉祥之地八宝山,作为这些革命英雄的安息之处。
70多年来,无数伟人英雄长眠于此。每年清明节,来往公墓的人络绎不绝。对于这座中国规格最高的英雄墓园,到访过此地的人,无不发出赞叹。
而在八宝山公墓里,大家会发现有一处墓地最为特别。它占地平方米,是其他墓地的六到五十倍,墓碑上还刻有伟人的亲笔题字,这个墓地就是开国元勋任弼时之墓。
作为建国之际的重要领导人,任弼时的名气虽与总理、刘等人不可同日而语,但任弼时曾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的重大贡献,让他成为了国家顶梁柱一般的存在。
年0月日,所有开国元勋齐聚天安门城楼,唯独少了任弼时的身影。此时的他,已经重病在床,无法出席开国大典。
为了见证这一盛事,任弼时强撑着精神听完了大典实况广播。开国大典作为新中国仅有一次的盛世,任弼时没有参加,因此失去了不少曝光度。
后人对这位地位极高的开国元勋充满陌生感,也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当人们慕名而来八宝山,看到这座"巨大"墓地上刻着"任弼时同志之墓"几个大字时,心里难免会好奇这个大人物是谁。
实际上,了解党史的人都清楚任弼时的重要地位,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他也是国家领导班子中的核心人物。
一位中央领导曾说过:"我们党内找不出一个人对任弼时人品有意见。"年,在党的七大中央委员选举会上,有4名中央委员全票当选,任弼时就是其中之一。
任弼时能力出众众所周知,他还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任弼时从未计较过地位、权力,也从没有使用特权,他的吃穿住行都极为朴素。
而任弼时从年加入我党以来,三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为党、为国家劳心劳力,最后却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
任弼时弥留之际,主席、总理都曾来看望、慰问他,好友朱德本远在朝鲜,为了见他最后一面,暂时放下战事,回到了祖国。能够再见一次朋友,对任弼时来说也是死而无憾了。
年0月,任弼时在家中病逝,此时八宝山公墓刚开始动工,预计要年才能全部完工。
当时为了尽快安葬好任弼时,筹备组决定在八宝山先修建一座临时墓地,将任弼时骨灰安置于此。
作为八宝山公墓中面积第一大墓地,任弼时之墓花九个月才建成,此后这座墓地一直没有被动迁,它屹立至今。
虽然任弼时墓地建设得非常成功,实际上,筹备方刚接到这个任务时,面临着不小考验。考虑到这座墓地的重要性和地位,筹备组也是经过多方规划,最终才确立了建设方案。
八宝山第一墓,安葬规格极高年,政府提出建设革命英雄公墓时,从选址开始就面临重重困难。当时总理把建设公墓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北京副市长吴晗。
为了给英雄英雄找个风水宝地,吴晗带着一行人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终在年初,选定了八宝山作为公墓地址。
筹备组本来计划在3年内,将公墓全部建设完成。没想到,第一期工程还在建设之时,就传来了任弼时书记过世的噩耗。
这一度让筹备组陷入了混乱状态,当时整座墓地刚显现出一点雏形,规划方案还没有定稿。而任弼时安葬的事宜又很急,筹备组必须尽快拿出解决方案,才能让任弼时书记长眠安息。
当时所有人的神经都紧绷着,就怕在这件事上出错。负责人吴晗知道,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还不止任弼时能不能立即下葬的问题。
作为建国后第一位亡故的国家领导人,任弼时的下葬规格也需要做谨慎考量。由于没有参考范本,有人本提议先将任弼时安葬在其他地方。
等到八宝山公墓建成后,再把他的墓迁回来,但这个提议遭到了伟人的否决。后来筹备组经过和家属沟通,以及实地考察等多方考量后,决定先修建一座临时墓地。
确定在公墓的东北角划出三百平方米的面积,用作任弼时的墓地建设。
后来,这块墓地也成为了八宝山公墓中,规格最高的墓地,可见党对任弼时同志非常重视,认可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当时伟人还亲自题字"任弼时同志之墓",这种少数人才能享有的殊荣,是对任弼时过往工作的最大肯定。
任弼时之墓建成后,研究组正式确立了八宝山墓葬方案,考虑到墓葬人数众多,因此在墓地面积规划上,研究组极为节俭。
最小的墓地仅有6平方米,与任弼时的墓地相差了50倍,公墓中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墓地,错落排列着,它们成为了公墓中最重要的风景。
而无论墓地面积多大,死后能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对已故者、对其家人,都是一种荣耀。
任弼时作为新中国重要领导人,没能见证新中国的成长,想必是他一生的遗憾。
他能在八宝山公墓长眠,也算是同北京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一起经历了祖国的风雨。作为建国元老级的人物。
任弼时之墓能够在八宝山公墓中,占据平方米的位置,这是党和人民对他无私奉献、尽心为民工作的肯定,他值得这样的礼遇。
忧国忧民,身体却不堪重负任弼时是个凡事亲力亲为的好领导,他曾被称作"党内的妈妈",在延安时,全军上下的大小事务,都由他负责,战士们吃穿用度,他都能安排得十分妥当。
身为部队领导,他平易近人,从不用领导的权威,威吓任何一名下属。他总是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容。
当时延安环境异常艰苦,他每日节衣缩食,没有吃过一餐好饭。不仅如此,他还带领战士开荒种地,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叶剑英曾这样评价任弼时:"他就像一头坚韧的骆驼,身上承载着沉甸甸的革命重担,走着漫长、艰苦的道路,从未休息,没有任何的个人计较。"
任弼时义无反顾的为党、为人民做奉献,忧国忧民,劳苦功高,却总是忽视自己的健康状况。本来在打仗时他就吃过不少苦,明明只有三十几岁,常常被认为是年过五旬的老头。
可见他平时没少操心,付出了身体的代价,才有了他工作上的完美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任弼时的健康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
年5月8号,任弼时出现昏迷症状,经医生诊断,发现其脑部血管已有器质性变化,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中央强求要求任弼时放下手头工作,安心休养,随后任弼时住进了玉泉山休养所。休养中的任弼时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常常处于昏迷状态,精神状况堪忧。
开国大典在0月份举行,任弼时没能如约参加,只能通过广播收听盛典实况,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得知任弼时的病情后,马上派了医疗专家到中国。
后来苏联医生给任弼时做了全面检查,发现他患有多种疾病,脑血管硬化、心脏初期机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从就诊报告上看,任弼时的身体似乎已经千疮百孔。
不过,苏联医生说任弼时还有恢复的可能,但需要去莫斯科治疗。年2月,任弼时抵达莫斯科,医院,经过20多天的治疗,他的身体开始好转。
此后,他被转到巴拉维赫疗养院休养。休养期间,任弼时放下了工作,不再为党、为人民群众操心,身体卸下了重担,病情也逐渐乐观。
如果任弼时能一直遵照医生指示,安心休养,不做繁琐的工作,或许他还有一线生机。可惜,他本就是劳碌命,不工作天理难容。
作为中共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得知其他领导人每日在为工作奔忙,自己却成天与医生和药剂打交道,内心十分煎熬。当他病情缓解之时,向医院提出了自己想回国工作的建议,医生给他进行全面检查后,觉得他可以适当参与工作。
获得了医生的首肯后,任弼时急切向中央请求,要求回国与同事们一起参与国家政务。没多久,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
苏联医生花费心血为任弼时治疗,本来只要他遵循医生建议,不过度操劳,病情就不会恶化。不过当任弼时选择回国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不会是个听话的人。
任弼时5月28号回国,到0月25号病逝,短短的5个月时间,他就耗尽了原先为身体健康所作的努力。
作为一个高危病人,他日夜不休的投入工作,即便有再高明的医术,也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有许多能人志士都在为国家服务,他们身体健康,每天操劳一点没关系。
任弼时没有作为一个病人的自觉,总是把工作看得太重,却不把自己当回事。用消耗身体的方式,换来工作上的成就,这种干劲真不值得提倡。
工作狂人,爱工作胜过生命任弼时当时急着回国,最重要的原因是 爆发了。他迫切想要为国家分忧,为战争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
任弼时回国后,立马恢复到了原来的工作状态。当时朝鲜局势严重,中央就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会议。因为会议上总是出现意见分歧,所以每次开会,总是耗时很长。
医生原本规定任弼时每天只能工作4个小时,可是参加讨论会之后,他全然忘记了医生的嘱托,常常开会到半夜,不休息、不进食。
如此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人身体也会因此受到损耗。任弼时身上有各种高危病,根本没有能力承受这种压力,他身体每天都在受伤害,病情开始变得严重。
后来,中国派兵进入朝鲜,国内每天都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zhouwanbao.com/qzwbyx/1935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