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日历(CFP图)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12月14日讯(泉州晚报记者许文龙)撕了一页墙上的挂历,市民黄伟波忍不住数了下,剩下不到20页,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年余额严重不足”。新的一年,对于要不要买本新挂历,他有些犹豫。“手机上的‘万年历’很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看。”以前在他看来不可或缺的挂历如今已不是那么必须,有时工作忙时甚至十来天连着一起撕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时间获取模式逐渐转向手机等电子产品,纸质挂历的作用逐渐势弱。以往每到辞旧迎新时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历,正在悄然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日历去哪了?是真的消失,还是以新的形式重生了?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年前,唐顺宗永贞元年,皇宫中已在使用日历。当时的日历又称皇历,不仅记录着日期,而且是编修国史的重要资料。随着日历向大众化、家庭化发展,人们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等都印在日历上,并留下供记事用的大片空白。如今通行的日历,不管是纸质出版物还是手机应用、电子台历,通常都会载有公历、农历和干支历这三种历法。
“最近五六年,买日历的人明显少了许多。”惠安县城的文具店里,老板李荣彬看了一眼墙上的挂历,无奈地说。45岁的他开这家文具店已有十多年,每年10月左右,他都会批发一些日历放在店里售卖,好的年景能卖出多本,而今年至今卖出去不到50本。
“日历不会消失,只是形式在变,内容会更加丰富。”中心市区幸福街附近一家喜庆用品批发店里,前来买挂历的徐永章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以前日历多以风景、明星人物为主题,如今以一些知识性内容为主题的日历同样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做酒店用品生意的他挑中了一款健康养生类的主题挂历,一本18元,买了本,准备送给客户。“看日历的同时,还能学习健康养生知识。”
节气主题台历(许文龙摄)
如今是个性化的年代,定制日历同样风靡已久。“有一个妈妈,连续三四年,每年都带着女儿到我们这拍照,用照片定制一本专属台历。”中心市区温陵路一家儿童摄影公司老总陈巨文介绍,定制台历主角多以儿童为主,最近一两年开始出现“全家福”台历。而每年都有一些商家与他们合作,推出“台历宝宝”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参与。
年文创日历产品内容选择用心、设计精美、底蕴深厚,令人爱不释手。(CFP图)
今年9月,故宫博物院推出生肖猪年版“故宫日历”,受到大众热捧。据了解,“故宫日历”初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北京。9年,“故宫日历”以年版为蓝本复刻出版。“故宫日历”面世后不久,即成为文创界的“爆款”产品,也成为故宫文创产品的代表之一。除了“故宫日历”外,如今各种注重动手功能和知识功能的日历也不断推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纸制创意产品的形式功能,区别于智能屏幕的日历功能,成为电子终端无法替代的实体创意产品。市场中流行的各类文创日历,如“国博日历”“物种日历”“单向日历”“红楼梦日历”“丁香医生日历”“国家地理日历”等,看起来不仅精致美观而且创意十足,文化内涵丰富,颇受年轻人喜爱。
“如今大众审美水平提高,传统的日历同样需要转型升级。”中心市区一家印刷公司总经理陈殷秋认为,只要将日历做出创意,做出特色,市场依旧很大。今年,她推出一套推介泉州风景、文化、习俗的日历,分挂历和台历两种类型,市场反响非常好。
日历翻开“新一页”
日历出身皇室,曾承担编修国史重任,后以老皇历的经典形式飞入百姓家,成为“生活指南”;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曾一度被打入“冷宫”;近年来,又在个性化需求和文化创意中浴火重生,成为文化、情感的载体,出现风土人情、健康养生等主题日历
红旗日历、科学日历、达芬奇日历。(CFP图)
核心提示
再过17天,年就将翻篇,迎来崭新的年。以往每年的最后两个月,买日历或送日历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送的是辞旧迎新的喜庆和对新一年生活美好向往的喜悦之情。近年来,随着手机电子日历的兴起及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传统日历市场日渐冷清,作为早年过年必备品的日历,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么日历起源于何时,有着什么样的经历,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它会消失吗?还是是以新载体的形式完成“华丽蜕变”?记者对此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访。□泉州晚报记者许文龙文/图(除署名外)
出身皇室成编修国史重要资料
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大概是日历最早的雏形。
至于日历从何时出现的,谁也说不清,只是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年前,唐顺宗永贞元年,皇宫中就已经在使用日历了。当时的日历又称皇历,不仅记录着日期,而且是编修国史的重要资料。那时候的日历把一年分为12册,按每月的天数来确定每册的页数,并将月份和日期写在每一页上,然后交给服侍皇帝的太监暂时保管,待太监在每日的空页上记下皇帝的言行并在每月底交皇帝过目,批准后,送史官存档。史官再将日历的内容与朝廷以及国内各地区的大事结合,经提炼后记录下来,便成为国史。
由于日历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就逐渐进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经过一番变动,编制成自家的日历。再往后,随着日历向大众化、家庭化的发展,人们也就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都印在日历上,并留下供记事用的大片空白。
清末开始出现的“月份牌”是如今挂历的雏形。彼时西风东渐,一些画家开风气之先,在民间年画中融入商品广告,其中年画内容多为花卉、吉祥人物、福、禄、寿、喜、中国古代天官赐福、迎春接福及仕女图等,并配有中西对照历表。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挂历也得到发展,挂历中的画面内容有建设成就摄影、祖国风光、古代山水画和电影剧照等,成为一种面向国外的宣传品。
老皇历颇受老年人喜欢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本老皇历。用的是最薄的纸,白底上印着红色、绿色和黑色的字,最中间最大的是日期,下面还有忌宜、吉神方位等,反面还有周公解梦。”55岁市民周建民回忆,当时人们更多将其当作一本“生活指南”。
以传承家风为主题的台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挂历开始变得更有观赏性和装饰性,种类也多了起来,不仅有名人明星、山川风景,一些家庭还会购买有一定收藏性质的国画、书法挂历,作为体面的家庭装饰品。此外,每当所在年份有重大事件发生,还会有很多相关的纪念挂历、纪念台历出现。当时的挂历也成为岁末的重要礼品,有的单位将其作为职工福利。年底送挂历成为一种人情交际,有的人家可以收到一大摞,有些从未打开使用过。
传统日历普及知识内容丰富
进入新世纪后,挂历市场急剧萎缩。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不少人开始习惯于查看电子日历,一些年轻人家中也逐渐没了传统挂历的踪影。
市民正在挑选台历(陈晓东摄)
在中心市区幸福街小商品市场,不少卖喜庆用品的店铺外挂起了一排排火红的灯笼,往里走也可见春联和日历的身影。“这个老皇历6元一本。”在其中一家卖日历的店铺前,年近六旬的张阿姨停下脚步,弯腰从几个摆满各种老皇历的箱子中挑出一本,爽快地付了现金。在她看来,每年一本老皇历已是几十年经久不变的老习惯。“年轻人习惯用手机,我们还是爱撕老皇历。”她笑呵呵地说。
诚信主题台历
“卖了二十多年日历,现在真的不好卖了。”不愿具名的店铺老板娘无奈地说。即便如此,在她的店里仍可看到琳琅满目的挂历、台历。“以前的日历多以图片为主,其中既有山水风景,也有当红明星。如今的日历,内容则丰富了许多。”她说。在她店里,日历的主题从旅游、美食、养生、国学、诗歌、茶道到节气、生肖、名人、家风家训等,应有尽有。其中养生健康主题以及弘扬社会正能量主题的日历最受市场欢迎。
在中心市区经营一家酒店用品公司的徐永章来到店里,徘徊在众多日历中精心挑选,最终停在了一本封面写着“健康新生活”的挂历前,翻了几页后,他当即决定下单,定了本准备送给客户。在他看来,日历看起来喜庆,送日历也是在送喜气和福气。
茶文化主题台历
“纸质的日历不会消失,只不过需要‘转型升级’。”他说,如今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印一张风景或明星图片上去,其他什么都没有,这样单调、乏味且过时。日历可以是文化、情感的载体,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承作用。每年他买日历,更青睐于挑选包含丰富知识性内容的。因为这样的日历不仅挂在墙上十分美观,而且每翻一页,都能从中了解到不少知识,其中不乏诗歌、美食、养生以及其他一些人生感悟。这样的日历在他看来就属于“美观又耐看型”。“只有不考虑顾客需求的产品,才会最终被淘汰。”他认为,日历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下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需求。
定制日历满足人们个性需求
与传统日历市场逐渐萎缩相比,个性化、定制化的日历则显示出强大活力。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不少人选择网上定制专属自己的个性化日历,其中以定制台历居多。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网站上输入“定制台历”等关键词,可跳出几百家从事相关业务的商家,每本台历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其中排名前十位的商家销售量都在一万本以上。
以全家福为主题的个性定制挂历
32岁的郭女士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今年“双十一电商狂欢节”,她就在网上为孩子们定制了2本年的台历。“素材都是用我们平时给宝宝拍的日常生活照,稍加处理后就发给商家。商家再免费根据图片设计制作,24小时就能做好发货,过程方便快捷,价格也很合理。”她说,收到样品后她十分满意,打算以后每年都在网上为孩子们定制个性台历。“每年更换的台历也是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记录,摆放在家中看起来既温馨又很有意义。”
除了线上定制个性日历外,线下一些摄影店同样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我们公司的定制台历这几年销量一直都不错,今年到现在已经卖了多本。”中心市区温陵路一家儿童摄影公司总经理陈巨文说,市场上很多日历都千篇一律,没有什么特色,后来他听闻同行中有人开始在摄影基础上,推出了定制日历,也在公司里开始进行尝试。
国学主题的台历
起初,顾客在拍照时一般不会想到要定制个性化日历,需要工作人员去引导。彼时,制作日历的印刷厂对于这种个性化的小订单都不屑一顾,因此最开始的两年,他通过相片纸的形式为顾客制作个性化日历。“相片纸做成的日历不仅成本高,每本零售价在元,而且有个缺点是放久了纸张边缘容易翘起,影响美观。”此后一次偶然机会,他终于找到了合作的印刷厂,将制作日历的纸张改成了铜版纸,不仅成本下降,而且纸张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如今,他公司的定制台历,每本从68元到元不等。今年11月初,他还推出促销活动“99元拍两套服装,成品送底片并选取7张照片做成一本新年台历”,吸引众多客人前来定制。
据陈巨文介绍,高峰期时,一年可以销售五六百本的定制挂历,多是以儿童为主题。这几年慢慢开始有顾客定制“全家福”个性台历。“有的顾客一下子定制了五六本,分给家中的亲朋好友。”他笑着说。
文创日历特色鲜明回归传统
东西塔、洛阳桥、惠安女、嗦啰口连、海上捉鸭、永春漆篮制作、安溪茶园……一本包含泉州风景名胜、海丝文化、闽南风情民俗的日历在朋友圈引发较大反响。“这是助力宣传泉州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这本日历对泉州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日历中部分照片的拍摄者陈英杰说。
诗词主题台历
年,中心市区一家印刷公司总经理陈殷秋突然萌生制作一本挂历的念头。“市面上的日历,版型都差不多,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她说,当时恰好一个朋友到公司里闲聊,对方偶然提起自己到泉州居住十几年,虽然知道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但具体了解得并不多。思来想去,受到友人启发的她决定做一本能够全面反映泉州风景、文化以及习俗的日历。经过介绍,她找到了陈英杰,提出希望能购买一些图片版权,用来制作日历。在陈英杰的积极联系下,来自几十名摄影师拍摄的一百多张反映泉州风土人情的图片最终成为了这本日历的内容。
由于制作时间仓促,年这本日历印刷量并不多,却在摄影圈中引起不小反响。“看到日历上每页的美图,不少人舍不得撕掉。有的人撕掉后并没有丢弃,而是当做信纸写信,寄送给远方的朋友。”陈英杰说。
“今年时间比较充裕,我们也在去年的基础上对日历的设计排版进一步完善,补充了更为详细的图片说明。”陈殷秋介绍,这次一共印制了2万本台历和本挂历,推出后各方好评如潮,销量也很可观。
“如今的日历,用途早已不单单是看日期,更是传播、传承文化的很好载体。”陈英杰认为,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于使用电子日历,但只要纸质日历能够做出文化、做出创意,同样会受到市场的欢迎,赢得年轻人的喜爱。
宣传泉州的文创挂历(陈英杰供图)
放眼全国,近年来文创类日历受到消费者追捧。日前,《国家地理》杂志发行了一本年的日历,天每天一张,都是地球精彩的画面,深受人们喜爱。记者在网上输入文创日历,就跳出数十种,“红楼梦日历”“国博日历”“传家日历”“单向历”“顺历”等,其中一家店铺的“健康日历”,月销量竟接近3万单。
业内人士分析,正是由于电子屏幕时代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快速侵袭,过快的现代化发展使得人们怀念传统生活方式,期待回归传统文化,才使得文创日历与这种需求一拍即合。
因此,未来,纸质的日历或许不会销声匿迹,而是以符合时代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方式“华丽转身”。
赞赏
长按哈尔滨治疗白癜风医院哈尔滨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kyfjt.com/bbzz/19352531.html